微風吹過,樹葉簌簌而動,頭頂的槐花落在琴弦上,一聲蒼古的聲音響起。不遠處就是濃綠的秦嶺,山腳下的小院里,37歲的李江偉與古琴相伴,過起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他并不想當什么隱者,只想找一個能夠安心制琴的地方。圖/記者張宇明文/記者劉瑾。
2008年,李江偉從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畢業,繼而在美院雕塑系做起了老師。這是一個相對自由的職業,工作以外的大部分時間,李江偉與琴簫相伴。簫自幼研習多年,古琴則是從少年時就喜歡的樂器。2010年,李江偉開始自己斫琴,小區里的單元房成了他的工作室。時間久了,既怕吵到鄰居,又厭煩四周的工業聲音,2015年春天,李江偉索性辭去老師的工作,租住在秦嶺山腳下,專心致志地當起了斫琴師傅。李江偉說,斫琴的初衷是為了能有好琴彈,也是為了更好地操琴。圖為寂靜的小院是李江偉自己的世界。
4月底,記者從西安出發,車程1小時左右,到達終南山麓南五臺山口,山腳下的一處院子,就是李江偉的工作室兼住處。正值春末,不大的院子被綠色包圍,小院門口是一片油菜花地,坐臥的貓咪睥睨著遠道而來的人。門外用碎石鋪出一塊平地,院墻的紅磚上又砌了一排灰瓦,這些錯落有致的點綴都是李江偉入住后動手改造的。
院內,靠墻堆放著從南方收集來的陳年杉木,李江偉說,斫琴講究用放置數百年的老料,老木不易變形、開裂,木性穩定,做出的古琴聲音清亮幽長。每年,他都要抽出一段時間,去南方收集斫琴的老房梁木。院中間,擺放著一張木工臺,李江偉要在這里完成開面、挖槽、調音等斫琴的一系列步驟,東側的廂房被李江偉改造成了候干的窨房。操琴要心靜,斫琴講究慢。從選料到制成,李江偉一年至多能斫出一到兩把自己滿意的琴。圖為山澗回蕩著悠揚的古琴聲。
選好材料,確定樣式,用線鋸鋸出琴形,將琴面刨出需要的弧形,接下來是刨琴腹,又叫挖槽腹,這是斫琴的關鍵步驟,往往要耗費一兩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在挖槽腹的過程中,要不斷上弦試音,直到聲音達到斫琴師滿意為止,接著用膠漆把琴面與琴底合在一起,用繩子捆緊放入窨室候干。十天半月后拿出,去掉繩索。打磨后,把岳山、冠角、龍齦、護軫等古琴配件陸續用膠漆粘上,再進窨室候干取出,再打磨,而后開始裹布上灰了,布是貯麻布,灰是生漆和鹿角霜。圖為李江偉制作每張古琴都精益求精。點擊進入下一頁
李江偉說,灰胎由粗到細大概要上十幾遍?;姨ルy干,每上完一遍就要放進窨室(窨室里要保持80%多的濕度、溫度常年需要保持在25℃到30℃),十天半月才能拿出來打磨,這樣重復的步驟需要進行十幾遍,拿出后繼續打磨上漆、擦漆 、推光、上弦。至此,一張琴就算基本完成了。一本琴譜、一張古琴陪他度過閑暇時光。點擊進入下一頁
從清晨到日落,在這里居住的多數時間,李江偉就是這樣度過,重復卻樂此不疲。天氣好時,李江偉喜歡在小院二樓陽臺操琴。四周的大樹擋住了春末熾熱的陽光,微風吹起,細碎的陽光透過樹葉間的縫隙,在地上映出一片斑駁。不遠處,彌陀古寺的紅墻灰瓦在一片翠微中寧靜悠遠。裊裊琴聲響起,心澄明,風清淡,心中執念也化作水波瀲滟。圖為刨琴腹是制作古琴的重要步驟之一。點擊進入下一頁
“琴有四美,一曰良質,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辈偾倥c斫琴都是自我修行,對于古琴,李江偉幾乎傾注了所有精力。秦嶺山腳下的村民,都知道附近居住著一位琴癡,離群索居,與琴相伴。原本是急性子的李江偉在古琴的打磨下,靜定深入,智慧生起。圖為安裝琴弦。點擊進入下一頁
“古人云良材萬金難買,現今更是如此,古人終其一生尋找良材,做得琴來未必都能傳世?!痹诶罱瓊タ磥?,古琴注定是曲高和寡、修身正心的雅音,申遺成功后,古琴越來越被大眾關注,城內琴館林立,琴與琴師的水準卻良莠不齊,很多人學琴只是為了趕潮流?!霸S多人自學了幾首曲子,就以琴師自居,彈的琴多是工廠流水線上的出品,再配上鋼絲琴弦,琴非琴,弦非弦,彈出來那聲音跟古琴又有什么關系呢?”也正因此,李江偉更專注于自己的斫琴時光。圖為李江偉在小院門口開辟了一塊菜地。點擊進入下一頁
遠離城市,山中小院的日與夜寧靜悠長,沒有電視電腦這些工業流水線出品的消遣物,卻有四季不同的天然景色,能聽到流水鳥鳴,樹葉沙沙。晚上對著明月流水,空山蟲鳴,獨坐小院操琴時,天地萬物都是知音。圖為自己燒火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