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齊魯大講壇第116期在山東博物館開講
4月23日,華東師范大學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書法指導老師周斌做客第116期齊魯大講壇
大眾網濟南4月28日訊 近日,華東師范大學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書法指導老師周斌做客第116期齊魯大講壇,圍繞中國書法如何促進國際交流這一主題,從中國書法的主要特征、書法藝術教學的文化外交等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
從手中的毛筆到紙上的美麗線條 在情感共通中加強國際交流
從一支小小的毛筆說起,周斌與觀眾們分享了對中國書法之美的感悟。他說,中國的毛筆很發達,毛筆的柔軟性和獨特的制作工藝,本身就帶有很高的藝術性。毛筆能夠敏感地感知到肌肉的運動,通過這種運動來記錄和表達人的手,進而記錄人的思想境界和美學追求。可以說,中國人是通過這支毛筆使整個文化得以呈現,所謂書如其人,便是如此。
周斌認為,書法就是一門書寫漢字的藝術,這在中國大家都能理解。可一旦走出國門,這種簡單的解釋就很難被理解和接受。通過在國內外書法教學中的大量實踐,周斌找到了對書法的新的界定,即中國書法不僅是一門書寫漢字的藝術,同時也是人類表現自己美麗情感的一種線條藝術。這樣對于國際友人來說,書法就成了用美麗的線條來表達自身情感,是人類共通的藝術,因而更容易被理解和傳播。
不同心理特征的人的各自書法表現的特征
為什么不同的人寫出來的字有不一樣的風格?周斌認為,這種風格不僅僅與師承關系、生活環境有關,更來自于內因,也就是一個人內在的氣質。一般來說,不同氣質的人大約對應以下幾類書法作品:膽汁質,這類人寫出來的字是直率、熱情、精力旺盛的;多血質,這是一種活潑開朗、反應殉節的人寫的,這種人往往喜歡與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轉移,興趣容易變換;黏液質,相對來說是安靜、穩重、反映緩慢、沉默寡言的;抑郁質,偏向于孤僻、緩慢,且善于覺察到別人不易覺察的細小事物。
周斌認為,外國人在學習和了解中國書法時,盡管來自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當他們把這作為一種藝術去學習的時候,都會選擇跟他的氣質相契合的風格去學習。弄清楚不同的心理特征所對應的不同書法,才能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用書法搭建起國際溝通的橋梁。
中國書法走向世界要處理好三種關系
周斌認為,中國書法具有全民性、獨特性、文化性和國際性等特征,它不是單純的語言文字,也不是抽象的哲學理念,而是一種形象直觀的藝術,是人類情感高度濃縮的線條藝術。通過長期的中外書法教學及研究工作,周斌提出,要做好中國書法的國際傳播,應該處理好以下幾種關系:
首先要處理好政府層面的文化交流與非官方形式的民間文化交流的關系。其次,要處理好書法傳播實踐與傳播理論之間的關系。眼下,實踐正方興未艾,理論也正在發展,周斌希望有更多的業內人員從事這工作。最后,還要處理好電視廣播、電商平臺等平臺建設和書法傳播之間的關系。有了好的平臺,才能更好地讓中國書法走出國門,其中承載著的中國文化,也將由此走向世界。(樊思思 劉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