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戲樓及附屬建筑面積近千平方米。
寂靜的古戲樓,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極盡奢華。古老村落,世事變遷,許多老房子早已破爛不堪,但中國傳統村落——建甌市迪口鎮鄭魏村那傳唱了數百年的戲樓歷經風雨,依舊演繹著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鄭魏村是古村落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一大風景,距市區約100公里。古戲樓建在福善庵內,臺口與主廟相對應。每逢廟會或祭祀,村里的戲班都要表演一番。經過時代的變遷,戲樓的功能已衍化成了鄉村禮俗與民間歌樂互融共生的文化空間。鄭魏村劇團據傳已有280多年的歷史,成員均來自本村,上演的劇本有30多本,如傳統劇《李三保打和府》《吳漢殺妻》《守金爐》等,演員們都嫻熟。
“鏘鏘鏘……”演員陸續從“出將”亮相……山鄉最獨特之處,是原生態的未經雕琢的質樸,頗具氣勢、滄桑古老的戲臺令人流連忘返,仿佛歷史可以觸摸與回放。
古戲樓為木結構,原本不耐閩北多雨濕潤的氣候,但戲臺及左右回廊的下層架空,且戲樓位于村落地勢較高處,空氣流通,木質不易受潮氣影響,百年戲臺依舊基本完好。戲樓的天花板用藻紋裝飾的穹窿“藻井”,由多片木構件榫卯制成,形成一個倒漏斗狀,鑼鼓聲與演員的唱聲會向上集聚、產生共鳴,使得唱腔洪亮圓潤,聲音向前方擴散,產生較好的音效。
據了解,江蘇省有著250年歷史的南京高淳滄溪三元殿的戲臺已是戲臺戲樓中的“壽星”了。鄭魏村的古戲樓無論是其歷史還是架式結構,都與其相當,意義非凡。
戲樓的天花板用藻紋裝飾的穹窿“藻井”,形成一個倒漏斗狀,鑼鼓聲與演員的唱聲會向上集聚、產生共鳴,使得唱腔洪亮圓潤,產生較好的音效。
戲臺上演春秋。
村里老少愛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