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免费福利-午夜免费福利片观看-午夜免费福利网站-午夜免费福利影院-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 東南網首頁
您所在的位置: 澳大利亞頻道 >  中華文化
72載,梅葆玖的京劇弘揚傳承路
分享到:
2016-04-28 15:29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黃藝

新華社北京4月27日電(記者 張漫子 梁天韻 鐘雅)這兩天的北京京劇院,肅穆安寧。梅葆玖先生生前的親朋、摯友及學生身著素服,前來送別。無人多語,只有飄蕩的京韻聲聲。

那是梅葆玖先生生前最愛的京劇唱段《梨花頌》:梨花開,春帶雨,梨花落,春入泥……長恨一曲千古迷,長恨一曲千古思。

梅葆玖先生的名字注定要與京劇寫在一起。作為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的幼子,他是梅家血脈中唯一一個梅派京劇的繼承者。他將生命中的72年奉獻給了京劇藝術的繼承、求變、弘揚與傳承。

繼承中創新

他像繼承血脈一樣繼承父親的藝術。梅派藝術的雍容華貴,是梅蘭芳在京劇改革實踐過程中反復雕琢、內化出來的,有些是深入骨子里的東西,后人很難完整傳承。為這,梅葆玖下了一番功夫,不論是技藝,還是藝心。

精湛技藝離不開精益求精的鍛造與錘煉。20世紀40年代,十幾歲的梅葆玖在家常聽父親的唱片,一聽就是一下午。尤其喜歡聽《太真外傳》《天女散花》,而且邊聽邊學邊唱。梅蘭芳得知后,把自己的唱片通通收起來,告訴他先別急著唱戲,學戲必須打好基礎。

為錘煉基本功,梅蘭芳特地為梅葆玖請來了開蒙老師王幼卿和茹富蘭,叮囑他必須好好學《雅觀樓》,拉身段。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梅葆玖視唱腔、步法、身段、舞蹈等基本功為根本,反復練習,直到老師點頭為止。

梅蘭芳曾說,“梅派”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特點。因此,保持原汁原味很重要:尖團字,四功五法,一個都不能錯。里面諸多程式,必須規規矩矩去完成。梅葆玖守住了梅派之魂:“移步不換形,京劇本體,一點都不去動。”因為只有繼承做到位,才敢去創新。

終于,在跟隨父親合演過《牡丹亭·游園驚夢》《雷峰塔·斷橋》之后,有人開始說,旦角的神韻已融入他的血液里。

藝心須修養

繼承背后,遠不止于技藝。京劇講究寫意,無需舞臺背景,單憑表演動作、程式身段、唱念組合,就應為觀眾帶去身臨其境的全面感受。

梅葆玖常說,京劇的魂不能丟。“魂”的背后,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每一個戲都有中國歷史的背景,每一種唱腔都是中國文化底蘊的表現。梅蘭芳為梅葆玖說戲《天女散花》時,曾說“天女的手勢不能胡比劃。每一個手勢都是一個佛教故事。”

藝術是共通的。教會學校出身的梅葆玖,愛吃西餐,還喜歡古典音樂、歌劇、芭蕾、電影,甚至對流行音樂也感興趣,他說這些都得益于父親給他的開放式教育。梅蘭芳多次叮嚀他,傳統藝術必須通,西洋文化也要懂。

唱戲不僅要“唱”,更要“演”,這需要對其背后的文化內涵有深刻體悟。“唱戲一定要有文化,沒文化肯定唱不好戲。”梅葆玖對弟子講,父親也曾有許多愛好:詩詞、繪畫、音樂、書法,他樣樣都通,并將這些文化的熏陶和藝術的嘗試,當作磨練藝術修養的途徑和辦法。

文藝界評說,在京劇藝術傳承上,梅葆玖復興了一種審美:謙和、優雅。沒有激烈的悲情與炫技的演繹,風格圓融隨意、波瀾不驚,在暗香浮動中流露出骨子里的堅持與韻味。

聽過梅先生唱戲的德國戲劇大師布萊希特也感慨:多年追求而尚未抵達的意蘊,被梅家演繹到極致。

弘揚與傳承

一生為戲,傳藝一生。他對京劇藝術傳承與弘揚還有很多念想。

梅葆玖主張充分傳承傳統藝術,但不拘泥于形式。他與中國戲曲學院合作,把新媒體和梅派藝術結合起來,“好的弘揚,既要面向世界,也不忽視國內視角。”

梅蘭芳改良求變、兼收并蓄的風格影響了梅葆玖。《梅蘭霓裳》中,梅葆玖加入了一塊48英寸的LED屏,用動漫、3D等形式,讓京劇場景在三維虛擬景象中重現。

“梅派精神和京劇非常一致,京劇的博大在于它的兼容并包。”弟子馬少敏回憶,梅葆玖鼓勵他們學到精華和精粹之后,不要把自己裹住,邁不開步,要有探索的精神。

11年前,16歲的魏麗清在一個飯局上見到了71歲的梅葆玖。身為高中生的他告訴梅先生,今年學校開設了一門選修課叫《京劇藝術》,先生聽后很是興奮。“得給孩子一個愛上京劇的機會。”他建議,小學最好也開京劇課。

成年觀眾的培養也是一樣。趁2014年梅蘭芳誕辰120周年之際,梅葆玖先生從梅家發源地江蘇泰州啟程,攜弟子沿著梅蘭芳足跡重現經典。他說:“再好的音樂,也不能缺少好的耳朵。”

“讓傳統文化活起來,讓京劇藝術后繼有人”是梅葆玖先生一生心心念念的事,他希望中國戲校、北京戲校可以請老藝術家回校,幫年輕人拔高技藝,與下一代從藝者聊藝術談文化。

傳統藝術的恪守傳承也體現在梅家做人的修為上。在弟子的教育上,梅葆玖先生格外注重徒弟的品性。

“你們要把國粹中蘊涵的仁、義、孝,及中國傳統的魅力弘揚出去。”這是他晚年多次在弟子面前提及的心愿。

在弟子們看來,梅葆玖先生沒有像京劇大師梅蘭芳一樣,在京戲最繁榮的時代創造經典,卻在時代的變遷中維護著傳統文化應有的尊嚴。

“世間再無玖爺,火種卻未熄滅。”一名京劇愛好者說。

熱點新聞
相關新聞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 許可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東南網授權法律顧問 福建合立律師事務所 毛行熙、陳武、張英琴 律師 電話:0591-87921115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151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全國非法網絡公關工商部門舉報: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