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省第三人民醫院和福州總醫院在全省成立首家由部隊醫院和地方醫院共同組建的醫療聯合體。運行近半年來,有效提高醫療資源總體配置效率和利用率——
軍地醫聯體,把醫療資源盤活了
東南網5月31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何海銘)
自今年初以來,幾乎每天都有幾輛專車穿梭在省第三人民醫院和福州總醫院之間。專車上,除了轉診的病人,還有“趕場”的醫生專家。
省第三人民醫院地處福州市閩侯縣,是成立剛5年的醫療界“后生”,依托福建中醫藥大學以中醫藥為特色;而福州總醫院位于福州市中心城區,是一家具有近70年歷史的大型綜合性三甲醫院。前者為省屬地方醫院,后者是部隊醫院。去年年底,兩家醫院在全省率先成立由部隊醫院和地方醫院共同組建的醫療聯合體。近半年以來,兩院在醫療技術、人才培養、醫院管理、學科建設、課題研究等方面不斷加強合作,除了穿梭在兩家醫院的車和人,技術、理念等看不見的醫療資源也在不斷“流動”,將原本配置不均衡的城鄉醫療資源盤活起來。
醫患雙向“動起來”
1月底的一個晚上,家住閩侯上街的老李在家里用燃氣熱水器洗澡時,不慎一氧化碳中毒,被家人緊急送至附近的三院。入院時,老李已處于深度昏迷狀態,四肢痙攣并伴有嘔吐,情況相當危急。
三院急診接收老李后,在總院值班醫生的協助下,對老李進行了氣管插管和深靜脈穿刺。在手術緊張進行的同時,三院與十公里外的總院取得聯系,匯報老李的情況,讓總院做好后期治療準備。經過半個多小時的緊急搶救,老李的呼吸與循環通道成功建立,撿回半條命。隨后,三院連夜將老李送往總院,接受進一步會診。最終,老李脫離生命危險。
“要是往前推一個月,我們可能還不太敢收治老李。”三院領導坦言,處于創院初期的三院,臨床、急診等科室成長緩慢,在收治急危重癥患者時比較慎重。
萬幸的是,就在老李發生中毒的一個月前,三院與總院聯手打造的深度融合醫療聯合體開始運行。根據雙方的合作協議,對三院的薄弱科室,如急診科、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外科、骨科等,總院派出專家團隊,在三院全天候坐診。為了保障三院搶救危重疑難患者的應急能力,兩院還建立轉、會診綠色通道。
有了總院醫生“坐鎮”,三院在收治急危重癥患者時有了底氣。
“總院的醫生后來跟我說,還好我的插管手術做得及時,不然后果不堪設想?!崩侠顟c幸地說,醫療聯合體讓三院周邊區域老百姓的健康多了一份保障。
據統計,自醫療聯合體組建以來,由三院收治后再轉診至總院的病例近百例,這些病人都得到很好的治療。
醫療資源“活起來”
近日,在福建工程學院工作的黃女士給三院送來一面錦旗,對該院婦科表示感謝。3月中旬,因為突發宮外孕大出血,黃女士危在旦夕,后被同事就近送至三院,經過三院和總院坐診專家的聯手救治,得以脫離危險。
有了這次經歷,黃女士對三院有了新認識,就醫觀念也隨之改變?!耙郧埃袀€頭疼腦熱,都是去市區大醫院,那里停車難,排隊難。而當地醫院環境相對寬松,省時省心?!秉S女士說。
“其實很多患者的病,完全沒必要舍近求遠找總院?!眳⑴c黃女士救治工作的總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張雷說,他被派到三院后擔任內科副主任,但每周仍回總院坐診,接待了不少閩侯的病人。
據張雷分析,地方醫院之所以缺乏吸引力,關鍵在于“軟實力”薄弱。“患者一生病就找大醫院,主要是沖著專家?!睘榇?,組建醫療聯合體以來,總院除了往三院派專家團隊,還對三院進行“造血式幫扶”——通過定期講座、門診和查房帶教、疑難危重癥患者會診等方式,提升三院醫生的醫療水平。比如,總院的急診科、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眼科、普外科、骨科、腫瘤科、內分泌等科室主任和科室骨干每周固定1至3次,分別到三院開展門診、查房和手術帶教工作,同時開展相關業務培訓講座等。
“這對提高我院各級醫師的理論與實踐水平,加快科室人才梯隊建設,帶動學科發展和科室的整體醫療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比侯I導說。
經過近半年的努力,三院在應急能力、急危重病處置等方面得到顯著提升。據三院統計,該院的日均門診數從400人次提升到如今的800人次以上,病床空置率從40%降到5%以下。
相比從醫療聯合體中不斷獲益的三院,總院似乎一直在“奉獻”,總院持續投入的動力何在?
“這個醫聯體是跨區域、不同類別醫院醫療資源的一次整合。目前,已形成醫院對醫院整體共建、病區對病區有效聯合、科室對科室相互延伸的全面深度合作模式,實踐表明它可以推進分級診療,提高地方醫療資源利用率?!笨傇合嚓P負責人說,這一模式將在全軍中探索出一條獨具時代特色的軍民共建創新之路,有利于整個醫療行業的發展,意義重大,總院在短期內不一定能得到好處,但長遠來看必將從中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