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免费福利-午夜免费福利片观看-午夜免费福利网站-午夜免费福利影院-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 東南網首頁
您所在的位置: 澳大利亞頻道 >  八閩鄉音
福建從造福工程到精準扶貧:擺脫貧困 共享發展
分享到:
2016-05-25 08:26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黃藝

東南網5月25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趙錦飛 薛希惠)

“慮善以動,動惟厥時。”理念科學,實踐才能行穩致遠。

消除貧困,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著貧困群眾,關心和思考著扶貧開發事業。在福建工作期間,他提出“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等富有創見的理念,大力倡導造福工程。2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時,習近平首次提出“精準扶貧”,即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

跨越20多年扶貧征程,不變的是朝著共同富裕目標奮進的為民情懷;變的是推陳出新的時代創造,注重靶向性對目標人群直接加以扶貧干預的動態調整,補上扶貧精準度欠缺的短板。

既有一以貫之的歷史傳承,也有與時俱進的創新之舉,福建省委、省政府全面推進扶貧開發工作,走出一條扶貧新路子。

心系扶貧,決不能讓困難地區和困難群眾掉隊

“要以時不我待的擔當精神,創新工作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精準發力,確保如期啃下少數民族脫貧這塊‘硬骨頭’,確保各族群眾如期實現全面小康”

1988年6月上任寧德地委書記后,習近平調研了閩東九個縣和毗鄰的溫州、蒼南等地,3個月后寫下調查報告《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并提出“弱鳥先飛”的辯證法。1990年3月,他在《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中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

從1988年9月到1990年5月,緊緊圍繞閩東地區如何脫貧發展這一主題,習近平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提出了許多內涵豐富、謀劃深遠的理念和觀點。扶貧既要改革創新的勇氣,也要鍥而不舍的實干作風,一個扶貧的科學思想體系日漸清晰。

1988年底,閩東全區脫貧率已達87.3%。對“山高坡陡石頭多,居住分散村莊多,基礎薄弱災害多”的閩東地區來說,身處惡劣環境中的群眾幾乎找不到脫貧的辦法,閩東嘗試對一些偏遠地方的受災戶實施“救災搬遷”工程,遷出的群眾較快脫貧。

1994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在全省推廣閩東做法,實施大規模的造福工程。時任省委副書記、省委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高度重視這項工作,經常深入調查,指導協調,甚至實地查看搬遷工作。

1997年5月,習近平親力親為,根據實地調研情況向省委寫了《關于閩東農村扶貧開發與小康建設情況的報告》。省委、省政府提出從1998年開始,花3年時間解決連家船民上岸定居問題。

1998年12月,全省造福工程暨連家船民上岸定居現場會在福安召開。習近平指出,徹底解決連家船民的上岸定居問題,把它列為全省造福工程的重中之重。

新時期,我省造福工程穩步推進。省委、省政府陸續出臺《加快實施“造福工程”的若干意見》《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十二五”時期“造福工程”的指導意見》等重要文件,不斷拓展造福工程內涵,惠及更多群眾。

省農業廳扶貧開發處處長賴詩雙說,造福工程已成為我省扶貧開發工作的標志性工程,既是一項“消除絕對貧困”的有益探索,也是“滴水穿石”精神的有力實踐。中央把易地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解決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問題。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召開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時指出:“要因地制宜研究實施包括移民搬遷安置一批在內的扶貧攻堅行動計劃,對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搬遷,將這部分人搬遷到條件較好的地方,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

新階段貧困問題已不是塊狀貧困,而是點狀貧困。習近平敏銳觀察到這一變化。1999年10月,全省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福州召開,時任福建代省長習近平指出,經過10多年的扶貧,現在的貧困人口是分散的,這就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原則,進行有針對性的具體幫扶。

時代變遷,呼喚理念升級。面對以區域瞄準為主要特點的農村扶貧無法識別到戶的短板,2013年11月,習近平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戰略構想。3年多來,這一戰略構想日漸豐富,成為指導新時期我國扶貧工作的新理念。

閩山閩水寄深情。

到中央后,習近平依然牽掛著福建的精準扶貧工作。2014年11月,他在福建調研時指出,加快科學扶貧和精準扶貧,辦好教育、就業、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實事,支持和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決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

2015年1月,習近平對寧德赤溪畬族村專門作出批示: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要以時不我待的擔當精神,創新工作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精準發力,確保如期啃下少數民族脫貧這塊“硬骨頭”,確保各族群眾如期實現全面小康。

2016年2月,習近平與寧德赤溪村干部群眾在線交流時說:“‘中國扶貧第一村’的發展變化,凝聚著大家的心血和汗水。滴水穿石、久久為功、弱鳥先飛,你們的實踐印證了現在的扶貧方針,就是要精準扶貧。”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在新起點上,牢記總書記囑托,我省扶貧工作注重精準發力,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角。

因勢而進,堅持真扶貧、扶真貧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各地都要在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上想辦法、出實招、見真效。”

最新統計數字顯示,我省貧困人口從2011年的199萬人減少到2015年底的69.6萬人,但剩下的都是“硬骨頭”——地理上偏遠,規模上分散,發展基礎薄弱。全省需要造福工程搬遷的群眾還有近50萬人,必須加大力度。

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與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時強調:“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各地都要在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上想辦法、出實招、見真效。”

脫貧攻堅已到了攻城拔寨的沖刺階段,需要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的舉措。為此,2013年8月,省委專題研究部署扶貧開發工作,將23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作為扶貧開發的主戰場。

省委書記尤權強調,全省各級黨委、政府要把工作重點更多地放在加強薄弱環節上,放在解決發展的“短板”問題上,切實把支持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發展作為一項戰略任務抓實抓好。

省長于偉國指出,脫貧攻堅要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發力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

非常之目標,當有超常規之舉。我省立足“創新”二字,加強減貧的頂層設計,形成了政策支撐體系。今年省里出臺措施,提高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區的補助標準,降低安置區建設門檻。

山海協作,聯動發展。省里確定23個沿海發達縣(市、區)與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開展結對幫扶,基本實現“一縣一園區”,首創重點縣服務協調制度,省領導“掛帥”,進行會診式服務,重點解決扶貧開發中的難點問題和實際困難。

建立精準扶貧資金籌集機制,從2016年起到2020年,每年按全省上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2‰籌集資金,拿出真金白銀專項用于精準扶貧。

產業扶貧,挖掘內生動力。省里每年安排3億元產業發展資金,重點支持貧困戶發展特色優勢種養業和農村二、三產業,確保每個貧困戶都有1個以上增收脫貧項目。

金融活水,引進貧瘠之地。2016年,省委省政府首次將扶貧小額貸款作為為民辦實事項目,在現有千戶以上貧困人口的60個縣(市、區)全面建立扶貧小額信貸風險擔保金,為扶貧開發對象發展生產提供5萬元以下、3年以內的無抵押擔保貸款,每年安排1億元貼息資金。

高位嫁接,強化核心作用。實施“部門掛鉤、資金捆綁、干部駐村”的工作機制。10多年來,省市縣1.6萬名優秀年輕干部到1.1萬多個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全省2200個貧困村全覆蓋,扶持項目10萬多個。

考核評價,指向脫貧成效。創新扶貧考評體系,由側重考核地區生產總值向主要考核脫貧成效轉變。省里建立了年度脫貧攻堅報告和督查制度,用好督查“威力棒”和考核“指揮棒”。

……

創新還體現在開發模式上,從“輸血式”的生活救濟型扶貧向提升貧困地區內生動力的“造血式”開發型扶貧,實行“一戶一培訓,一戶一就業”,每年培訓10萬貧困人次。

創新還體現在路徑選擇上,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立足“扶持誰”“誰來扶”“扶什么”上做文章。龍巖市“九措到戶”、三明市“348”、寧德市“664”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屏南縣小額信貸扶貧到戶等可學可用的好經驗好做法,提高了扶貧開發的針對性、精準性和實效性。我省今年還在明溪縣、平和縣試點創新財政扶貧資金的使用模式,形成多渠道進水、一個龍頭出水的項目資金整合機制,讓不同渠道的資金“擰成一股繩”。

圍繞精準扶貧戰略,福建扶貧實踐最大程度釋放政策紅利,拓寬路徑,豐富內涵,擴大扶貧治理成效。

共享發展,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

“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勠力攻堅,扶貧開發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

——農村貧困人口明顯減少,從2011年的199萬人減少到2015年年底的69.6萬人,共減少120多萬人;

——2015年,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994元,比2011年的5570元翻了一番;

——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和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2200個貧困村完成“五通”,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和應急救助相銜接機制初步建立;

——造福工程累計搬遷142萬人,7000多個自然村整體搬遷,扶持建設了401個百戶以上集中安置區,群眾看病難、上學難等問題得到較好解決,搬遷群眾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明顯高于當地平均水平。

未來四五年,是一個關鍵的時間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刺已全面開啟,距離第一個百年目標的實現只有5年。“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指出,我們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準線以下,這既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說:“25年前,我在中國福建省寧德地區工作,我記住了中國古人的一句話:‘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至今,這句話依然在我心中。”

在福建,從造福工程到精準扶貧,始終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注重從頂層設計到“最后一公里”落地,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扶貧和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有效銜接。本世紀初,造福工程與改善公共服務內容相結合。當時,全省30戶以下的自然村仍有9000多個,由于居住分散,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難以覆蓋。我省對癥下藥,將這些群眾整體搬遷到生產生活條件好的地方,解決路、電、水、通信和廣播電視信號等“五通”,讓集中安置區變身設施、功能、服務、環境都比較配套的新型農村社區。

扶貧與提升基礎設施水平緊密結合。早在1990年,習近平就在《同心同德 興民興邦》一文中指出,基礎設施落后已成為閩東經濟發展的“卡脖子”問題。在閩工作期間,對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習近平傾力推動。

2013年,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縣縣通高速項目按現行“省市共建”建設體制加快推進,普通國省道和農村公路建設項目按全省最高標準給予補助。農網改造優先納入年度計劃支持建設,中央預算內資金對其傾斜。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每年增加10%以上的投資。“十二五”末,我省實現縣縣通高速,鎮鎮有干線,村村通客車,破解發展瓶頸制約。

決勝階段,我省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落實共享發展。省里科學謀劃,“兩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成為2018年我省現行國定扶貧標準的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標配”。2020年,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省平均水平,2200個貧困村基本公共服務達到所在縣平均水平。貧困地區形成便捷暢通的縣鄉村公路網絡。

省委書記尤權指出,過去脫貧的基本標準主要是解決貧困人口的吃穿住等基本生活保障,現在標準提高了,脫貧的標準不僅包括人的溫飽問題,還要解決人的發展問題。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扶貧之路滴水穿石,久久為功,又因勢而進,勇于創新,不斷書寫著踐行共享理念的福建新篇章。

熱點新聞
相關新聞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 許可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東南網授權法律顧問 福建合立律師事務所 毛行熙、陳武、張英琴 律師 電話:0591-87921115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151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全國非法網絡公關工商部門舉報: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