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泉州小孩吃米飯的場景
東南網5月13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林永清)一個英國傳教女孩,100多年前在日記中寫下:FO-KIEN、AMOY、CHIN-CHEW-FOO、Chio-sai、Siong-see……這些既不像英語,也不像是拼音的詞語,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這是閩南語翻譯成英文的地名。”昨天下午,石獅博物館館長李國宏,拿著一本全英文版本日記《THE CITY OF SPRINGS》(譯《泉州》或《泉城》或《泉水之城》)揭秘:福建,廈門、泉州府、石獅,祥芝……這本書是英國傳教女孩安妮·鄧肯1902年寫的泉州游記。因有研究價值,石獅博物館從泉州一收藏愛好者中,將其征集到館里。
百年前英文游記 再現古城風土人情
銅版紙書、線裝本、紅皮封面,昨天下午在石獅博物館見到的這本書,出版于1902年,至今仍保存完好。全書有一百來頁,圖文并茂,還配有漫畫插圖和手繪地圖。封面上手繪的黑色七層塔分外吸引人,畫的是哪里,你知道嗎?
書里還有很多珍貴的照片,可以看到當時開元寺的大雄寶殿,有威武矗立著的東西塔,有西街綿綿不絕的瓦房屋頂,有密集出海的帆船,還有當時的人們的生活近照。
“這是1899年英國女孩安妮·鄧肯,隨傳教士們到達泉州傳教寫的故事,里面詳細地記錄了清末泉州的風土人情、社會生活,現在來看也算是一本旅游日記了?!笔{市博物館館長李國宏,展示書中一張手繪的地圖,上面的地名全是英文字母,不像英語也不像是拼音,FO-KIEN、AMOY、CHIN-CHEW-FOO、Chio-sai、Siong-see……“這地圖是福建區域的地圖,其實就是把當時各地的地名用閩南語口譯成英文”。
東西塔下成片的瓦房
環城高墻設四門 南門進城需收稅
書的卷首語是愛丁堡的A.H.F.Barour寫的:“中國南部的泉州城,位于距廈門港不遠的內陸地區,與臺灣島的北部相對。它與愛丁堡差不多大小。如果中國人的精神活動可以被如此描述的話,它與愛丁堡一樣,也將自己奉獻給了學術事業。在這里通過第二次考試的學生繼續前往北京開始他們的第三次考試。通過了第三次開始,他們就可以在政府中求得一職,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在孔廟中有一個大廳,掛著皇帝御賜予杰出的泉州人的匾額,這些匾額是這個城市的驕傲?!?/p>
卷首語還提及,文章中有關于城市基督教成長的故事,這充分說明了泉州當年多元文化融合的遺存。
根據部分已翻譯的章節提到,當時,安妮花4天從廈門乘船自安海上岸,坐轎從陸路到泉州城,“環城筑高墻設東西南北四門,四門分別通東街、西街、南街、北街,街道狹窄”、“貨物從晉江經南門外進城需收稅,當時城門晚上九點關閉”。
百年前古城的社會生活場景
婦女兒童的照片 文史資料里很少見
“這本書是對泉州清末時期的近距離接觸,對許多生活場景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而清末這段時間泉州的文史資料恰恰偏少,且大都是概括性的描述,對于生活細節描寫偏少,所以這本書對當時社會人文信息的了解很有幫助,不僅如此,它還從外國人的視角去觀察泉州的人文生活,角度上更接近底層,如照片中的婦女兒童,這些在我們的文史資料里都很少見的?!?/p>
李國宏認為,書中還反映了當時泉州的社會結構、城市建設以及教育,“比如它講述了當時的科舉制度和社會制度,可以通過了解這些來了解中國當時的社會狀況?!?/p>
書中還引述了宋元時期歐洲人到泉州的事情,這說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最后,里面照片都很珍貴,很值得去研究。如,書中照片帆船林立,雖然當時泉州已不如以往那么繁華,但依然可以看出泉州海上力量強大。
李國宏說,在志愿者們前期翻譯的基礎上,還將邀請廈門大學的專家對這本書進行審編。隨著這本書的解讀,更多讀者感興趣的內容,本報將逐一呈現。
你能用閩南語讀懂上面的地名嗎?
書的封面
西街東西塔
早報記者 許小程 (本版圖片均為翻拍)
“中國南部的泉州城…它與愛丁堡差不多大小……在孔廟中有一個大廳,掛著皇帝賜予杰出的泉州人的匾額,這些匾額是這個城市的驕傲。”這兩天,一本名為《春天之城》的書,走進了泉州人的視線里。這本書出版于1902年的愛丁堡,是一位名為安妮·鄧肯的女傳教士,游覽泉州后,回國寫下的游記。書中大量珍貴的照片和記載,帶我們回味清末的“泉州味”。
“孔夫子的廟宇”—疑似被拆除的“魁星樓”
“閩南式”英語 記錄泉州地名
“早在幾年前,這本書就在泉州流傳,但沒有對它進行詳細的翻譯?!笔{市博物館李館長介紹,這段時間,石獅市博物館從藏書愛好者手中接過這本書,并著手對書籍進行翻譯和研究。
根據書中的描述,在1899年至1901年期間,安妮跟隨傳教士們乘船來到中國,到達泉州之前,她曾游覽了香港和廈門等地。為了能順利游覽泉州,安妮還做了“旅游攻略”,書中引述了馬可波羅對泉州的記載,稱泉州乃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享譽海外。
安妮的足跡先后到達西街、晉江、石獅、惠安等地,感受泉州的自然風光、文化氣息以及城市建設。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她用快門記錄了當時的泉州,也為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老泉州照片。書中對泉州的地名記載也頗具特色,里面泉州地圖用英語密密麻麻地記錄泉州的各個地區,不過像“Chio-sai(石獅)、Siong-see(祥芝)、Eng-leng(永寧)”這些英文,只有懂得閩南語的人才能讀懂,安妮用直觀的英文翻譯了“閩南語版”的泉州地名。“我們還在對這些地名深入研究。”李館長說。
泉州港口帆船林立
百年老照片 一睹老泉州
“作為一名外國人,安妮第一次來到泉州,從她的角度記錄泉州,是了解泉州很重要的信息源。”李館長說,泉州清末至民國的文史資料并不豐富,更彰顯了這本書的研究價值。
書中的泉州水域,帆船林立、水上活動豐富,體現從古至今泉州強大的“海上力量”。書中的東西塔雙塔高聳挺拔、開元寺匾額的“桑蓮法界”四字清晰可見。還有一張疑似已被拆除的“魁星樓”照片堪稱珍貴。
作為一名女傳教士,安妮非常關心婦女和兒童。在書中,她關注泉州的女子教育問題、女子醫院、兒童收養以及基督教徒活動。“書中很多婦女兒童的清晰照片比較難得,這是那個年代中國的記錄者較少關注的角度。”李館長說。
書中還記載了泉州的社會結構、城市建設、科舉制度、文官制度等。在已經翻譯的卷首語,安妮這樣描述泉州的科舉:“在這里,通過第二次考試的學生繼續前往北京開始他們的第三次考試,通過了第三次考試,他們就可以在政府中求得一職位,成為一個有功名的人。”
裹腳老奶奶和她的孫子
蟳埔女簪花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