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6日07:46 來源:廈門日報 手機看新聞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原標題:王蒙徽接受《瞭望》新聞周刊專訪 詮釋廈門城市創新路徑
近年來,廈門堅持創新發展理念,探求城市創新路徑,產業、社會、城市治理三大轉型齊頭并進,美麗城市輪廓日漸清晰。
[編者 按]
城市創新驅動從哪里突破、創新環境如何打造、創新要素如何聚集、創新單元如何謀劃?《瞭望》新聞周刊就城市創新路徑專訪了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王蒙徽,文章刊發于2016年第15期。本報今日轉載這篇專訪文章,以饗讀者。
五大發展理念,創新發展居首。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城市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無疑,城市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主戰場,也是建成創新型國家的重點和難點所在。
2014年3月,《美麗廈門戰略規劃》出臺,廈門市提出了自己的城市夢想:到建黨100周年時成為美麗中國典范城市、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建成展示“中國夢”樣本城市。近年來,這座風景優美的海濱城市堅持創新發展理念,探求城市創新路徑,產業、社會、城市治理三大轉型齊頭并進,美麗城市輪廓日漸清晰。
城市創新驅動從哪里突破、創新環境如何打造、創新要素如何聚集、創新單元如何謀劃?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就城市創新路徑專訪了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王蒙徽。
創新驅動的要害在于“人”
《瞭望》: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站在城市管理者的角度,如何理解創新理念對于當前城市發展的重要意義?
王蒙徽: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創新置于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是黨中央作出的科學決策部署,也為當前城市發展指明了方向,意義重大。對城市而言,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既是貫徹中央決策部署的應有之為,也是切實轉變發展方式的必須之舉。
當前謀劃城市創新工作,一個顯著變化就是要從“抓物”轉到“重人”。過去我們主要靠依賴投資、依靠出口推動經濟增長,目光總是盯著“物”,大家想方設法拼資源拼優惠政策以刺激投資實現增長。最典型體現在招商引資上,哪個地方能招到大項目就跑得快一些,所以,在土地、稅收等方面競相出臺優惠政策。過去這種“招商式”發展模式是與當時的形勢、條件相適應的,也能奏一時之效,但今天這種一味依賴投資帶動的增長模式已然過去了,尤其對于率先發展的東部城市。現在城市都在談創新發展,而創新驅動的主體是人,只有切實把人的創新創業活力激發出來,才觸及到創新驅動的要害。必須確立以人為中心的抓創新工作思路。對城市而言,就是要創造出適宜人發展的制度環境和生態環境,讓越來越多的創新要素匯聚而來,這樣創新驅動才真正落到實處,水到渠成。
激發城市的內生動力
《瞭望》:當前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動力轉換,創新驅動給城市發展帶來的動力轉換體現在哪?
王蒙徽:當前經濟發展的動力正在發生變化,信息化推動了技術進步,加速了產業升級,并帶來社會管理制度等方方面面的變革。從動力轉換來說,就是從更多依賴外延推力轉變為更多依靠內生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強調要更多激發內生動力。過去鼓勵一部分地區先發展起來,城市之間競爭激烈,但發展更多依靠外延推力,招商引項目,可謂“萬馬齊奔奮勇爭先”,造就了很多“單打冠軍”。外延式發展弊端也不少,就城市內部而言,整體性、系統性、生長性比較差,結果造成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
今天怎么去激發城市的內生動力?就是要實現差異化發展,揚長避短,和而不同。區域間發展不平衡是絕對的,平衡是相對的。過去大家都沒有什么產業基礎,千軍萬馬擠招商引資過獨木橋,誰招了一個大項目誰就跑到了前面。來的都是菜,同質化競爭嚴重,同一區域的幾個城市間產業雷同,缺乏分工協作,降低了資源利用效率。經過改革開放多年來的積累,現在我們有了一定的發展基礎,有了把各自優勢發揮得更好的資本。在招商引資上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就要考慮項目與本地資源稟賦的適應性,與長遠規劃的協調性,不能再為了單純的數字增長而損害自身的優勢。以廈門為例,石化過去是三大支柱產業之一,但今天就不能再布局重化工項目。
好與快的關系,從辯證法來看,與其說好中求快,不如說好就是快,好字當頭,就是把好的做得更好,用好的發展環境來聚集好的發展要素。對廈門而言最大的優勢是環境,人們認為最值得作為家的城市。眾所周知,廈門以風景秀麗、城市文明著稱,但廈門有條件建設得更加美麗。要把廈門的美麗打造得更加豐富更具內涵,比如開放美,人文美,文明美。
《瞭望》: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把創新理念的內涵和邏輯真正想清楚了,創新行動才會落地生根,激發出內生動力。在操作層面,廈門如何推動創新從理念到行動?
王蒙徽:只有想明白,才能做清楚。從2013年開始,經過深入調研論證,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在科學分析廈門資源稟賦的基礎上,我們出臺了《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確定了廈門兩個百年的發展愿景,明確了未來一段時間城市發展方向。
《美麗廈門戰略規劃》上承中央部署的兩個百年目標,下與國家“十三五”規劃對接,同時還有分領域的十大行動計劃,以及具體細化的年度行動方案。把國家戰略落實到城市戰略上來,既遵循整體布局又注重發揮個性,既有規劃也有行動。需要強調的是,這就把過去以計劃為主導的城市經濟社會管理體系,轉變為以規劃為主導的經濟社會發展體系,城市發展的科學性顯著提高。堅持規劃導向,實現統籌發展,把確立的目標真正落實下去,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和政府職能轉變,從根本上把無限政府變成有限政府,政府對市場行為從嚴進松管輕罰,變為寬進嚴管重罰。
從發展愿景到科學規劃,再變成一項項行動,是從虛到實的過程,得有具體抓手。我們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城市“多規合一”改革。通過“多規合一”,建立起統一的空間規劃體系和空間治理體系,實現了三標對接,即發展目標、用地指標、空間坐標的對接。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四個一”:“多規合一”的一張圖,主要解決生態控制線和城市開發邊界;一個全市統一的空間信息管理服務平臺;一表式行政審批,項目審批時長縮短了130個工作日;一套部門間業務聯動的完善機制。
補齊產業短板
《瞭望》:廈門的環境國內一流,但相對而言,廈門產業發展則是短板。如何通過實施創新驅動,把廈門的產業短板補齊,讓廈門既宜居又宜業,成為東南沿海的發展高地?
王蒙徽:不可否認,從各方面綜合來看,廈門的短板在產業。能否把產業做大做強,考驗我們謀劃創新的能力。改革開放以來,廈門經濟外向度一直很高,外資企業比重大,原材料和市場兩頭均在外。受近年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影響,國際市場一有波動廈門跟著動蕩。2014年初,1~2月份全市經濟增速只有1%,充分暴露了我們經濟結構的不合理。
轉型有陣痛,但必須堅持創新道路不動搖,以一時之痛,換長久之順。必須從過去“招商式”發展模式的老路上徹底走出來,重構城市創新環境,以優越環境來聚集要素,以內生動力來驅動發展。過去廈門石化、電子、機械“老三件”,近年來這些傳統產業或轉移或升級,我們“忍痛割愛”,把更多精力放在培育平板顯示、計算機與通訊設備、生物醫藥等十大千億先進制造業產業鏈。栽好新的梧桐樹,鳳凰自然來。幾年來,聯芯項目、三安LED、日本電氣硝子8.5代玻璃基板、天馬微二期等一批大項目先后落戶廈門,不經意間,平板顯示、集成電路等高新技術產業迅速成長。以平板顯示產業為例,2015年實現產值1153億元,成為全市首條千億產業鏈。
在全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減的大背景下,廈門走出了一段“逆勢上揚”的增長曲線。2015年廈門實現GDP3466億元,增長7.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折合1.45萬美元。財政總收入突破千億,比增10.2%,占比GDP達28.9%,發展“含金量”高人一籌。創新發展的滋味越來越甜,第三產業比重提高至55.8%,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65.9%。
聚集創新人才
《瞭望》:謀劃創新最終要落到人的身上,有了人,創新才能變成有源之水。但對多數城市而言,人才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廈門如何來聚集創新人才?
王蒙徽:一定意義來說,抓創新就是抓人的工作,廈門注重以宜居宜業來聚集人才,特別是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
《美麗廈門戰略規劃》以及“多規合一”,明確了發展愿景和空間環境布局,但推動發展還得有好的制度環境。應該說,廈門的營商環境在國內城市中算是不錯,但如果放眼全球一流城市,還有不小的差距。我們對標新加坡,對照世界銀行全球營商環境指標體系,從市場環境、政務環境、社會環境、開放環境、法制環境、要素環境、設施環境等7個方面入手,對照31項指標找出與世界一流城市的差距,逐條梳理改進。用3年時間,爭取躋身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城市之列。
做人的工作,既要重視大環境,也要著眼小問題,抓細抓實。我們提出的“創新單元”的概念,就是從人的角度把創新抓實的一個生動案例。只有一個人90%以上的生活需求能在一個社區單元內完成,他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城市的宜居度。位于環島路附近的廈門軟件園二期,聚集著大量的創新創業人士。我們推進周邊空間改造,提供低成本的創業空間,構造一個個創新單元,讓創新的種子落下去。還出臺優惠政策,在海滄等區打造兩岸青年創業創新創客基地,吸引臺灣年輕人來廈門創業,創新創業的氛圍越來越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