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園洋樓主體結構保存完好,外墻修復大體完成。
“到王宮,沒有聽到王為針敲銀的聲音,肯定會走霉運!”數十年前,泉州浮橋一帶老百姓間流傳的這句話,說的正是泉州最早、規模最大的僑批局(銀信局)——王順興信局的盛況。如今不再聞敲銀聲,但這座百年信局依然引起各方面關注。昨日,記者聽聞位于鯉城區王宮社區的王順興信局舊址正在加固整修后,隨即前往現場了解情況。
歷史 泉州最早僑批館
泉州是著名僑鄉,早在南北朝就有不少人漂洋過海到海外謀生,到明清時更盛。背井離鄉的華僑華人,對祖國家鄉有著深刻的眷念,羈旅的游子通過一封封家書與親人聯系。閩南話稱信為“批”,海外華僑華人的書信就稱作“僑批”。“僑批”原指海外華僑的家書,但因大多夾有匯款條,后來成為銀信的代用詞。在郵政機構尚未建立或完善的年代,僑批局就成了海外華僑華人情感的寄托,王順興信局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個。
據《泉州市郵電志》記載:“清代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泉州王世碑在家中開設王順興信局。”泉州王宮村人王世碑1898年在馬尼拉開設王順興信局,專營信款及匯兌業務,同年回泉州故鄉開設信局,存續至1935年。信局成為泉州華僑史、郵政史、金融史的重要史跡。據記載,1936年對王順興信局進行查閱統計,該局1930年至1935年逐年銀信含匯票業務量大銀100萬元,相當于每年收送銀匯人民幣1億元。
1928年,王世碑的兒子王為奇興建了奇園,主樓矗立至今,當年曾是信局的主要經營場所。另一個兒子王為針,也于一年后建造了船樓,兩人分別經營海內、海外的業務。
曾經 無人管理閑置遭竊
王順興信局遺址包括奇園和船樓兩片主體建筑。奇園是一座典型的歐式建筑,地基離地將近2米,以防洪水侵入樓中。窗戶均用琉璃玻璃,十二根刨光的通頂歐式圓柱,展示了古羅馬的風韻,氣派十足。第一層高約4.5米,沿著29級臺階即可登上二樓。這座建筑融合了中西藝術精粹,完整保存了那個年代建筑的精華。離奇園不遠,就是形似大船的“船樓”。船首在10多年前被毀,僅剩下后座騎樓式排屋,依稀可以看出船尾的形狀。
歷經風雨,主體建筑在歲月的侵蝕下顯現斑駁。過去幾年,擁有奇園和船樓兩大建筑群的王順興信局遺址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還時常遭到偷竊。奇園和船樓的遺址一點一點被破壞,里面的文物一點點流失,引發了社會的強烈關注。本社媒體曾多次報道王順興信局廢棄破敗的現狀,呼吁有關部門加以保護利用。
屋外種植的綠色植物為洋樓增添生機。
現狀 加固整修恢復風貌
今年年初,王家后人開始對奇園進行適當加固整修,并進行布置和管理。在建筑外圍的空地上,精心種植了小片竹林,草坪修剪整齊,青石地板錯落有致,原本空地上搭建的民房建筑也將一一拆除。
走進小洋樓,仿佛穿越回到民國時期。中式鏤空門窗、西式琉璃玻璃、木質雕花梳妝臺和床、民國初期的浴缸,還有一些頗具民國風的物件擺設,時光就此定格。沿著吱吱呀呀的木質樓梯走上二樓,其中一間房間內一個舊式衣柜正如“魔櫥”,打開衣柜門,把里面的底板推開,竟然另有玄機,往右轉有一道“天梯”直上三樓,獨具匠心的設計讓人想要一探究竟。目前二樓仍在進行簡單的修整,原有的建筑格局經過修復后將重新展現在世人眼前。
經過大半年的修整,百年信局漸漸恢復了昔日的光彩。在這里會不定期舉行小型公益活動和閩南文化傳播交流活動。社區的十幾名小朋友在此學習拍胸舞、火鼎公婆、南音等泉州藝術,在一樓還有陶瓷、茶藝、泉州木偶等泉州文化產品展示。管理信局遺址的王家后人告訴記者,具體的保護開發方案還未形成,目前先以“修舊如舊”的理念進行加固整修,未來不打算進行營利性的對外開放,將更注重遺址的保護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