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機制到下派駐村制度,10多年來我省各級共選派1.6萬多名干部駐村任職——
播撒希望 強村富民
東南網6月2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黃雪梅 林淑霞)
在我省經濟相對貧困和黨建基礎較差的“雙薄弱”村,“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這個職務光榮而艱巨。2004年以來,有1.6萬多名各級機關干部擔任過這個職務。
干部駐村任職,核心任務是抓黨建、促發展。這個工作機制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扶貧開發工作,而是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新農村的一個重要抓手,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工作平臺。通過這平臺,把各種社會資源直接導入農村,形成推進“三農”發展的強大合力。
探索源自南平,各級各部門持續接棒
選派黨員干部駐村工作,源于南平的實踐創新。上世紀90年代末,針對農業生產經營水平低、農產品賣難、基層黨組織作用弱化等問題,南平先后從機關向農村下派科技特派員、村黨支部書記、鄉鎮流通助理等三支隊伍,深入農村一線,合力破解“三農”難題。
2002年4月,時任福建省長習近平到南平專題調研,充分肯定南平的做法。他說,干部下派到基層,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鞏固了黨的執政地位,也培養、磨練了自己。希望繼續改革創新,將其發展、提高為一種長期有效的農業和農村工作新機制。當年,習近平在第16期《求是》雜志上撰文《努力創新農村工作機制——福建省南平市向農村選派干部的調查與思考》,對南平開創性的工作實踐進行總結和推廣。文章指出,干部下基層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各級黨委、政府抓工作的一個重要方法。它不是以解決某一個方面的問題為目的,而是運用綜合性的手段和方法來努力解決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面問題;它不是為完成突擊性、短期性工作任務而采取的一時之策,而是以一個較長的工作周期來整體推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是一種新的農村工作機制,是對新形勢下農村工作機制的創新嘗試。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非常重視“三農”工作。他走遍八閩大地,曾3次深入壽寧縣最偏遠的山鄉——下黨鄉調研。習近平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指出:“對一個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來說,她的發展總要受歷史條件、自然環境、地理因素等諸多方面的制約,沒有什么捷徑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間就發生巨變,只能是漸進的,由量變到質變的,滴水穿石般的變化。”
習近平的言傳身教,激勵著我省扎扎實實、堅持不懈地開展選派干部駐村工作。一任接著一任干,攻堅克難,不斷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在總結南平經驗的基礎上,省委省政府提出以“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動聯動、一體運作”為主要內涵的農村工作新思路,并于2004年7月出臺《關于創新農村工作機制若干意見》,全面而持續地實施“政策扶持、部門掛鉤、資金捆綁、干部駐村”工作機制。每3年選派一批干部駐村,每一批任職期限3年,持之以恒地開展工作。
為更深入地做好“三農”工作,2014年3月27日,省委書記尤權批示:“選派黨員干部駐村任職,既有利于加強基層工作,又有利于培養鍛煉年輕干部,應當長期堅持下去。省委組織部要加強指導,有關地方黨委政府要關心幫助他們,派出單位也要多關照他們,讓他們在駐村任職期間安心工作,為改善鄉村面貌做出貢獻。”
2014年4月3日,全省選派黨員干部駐村工作會議召開。時任省委副書記于偉國出席會議并講話,要求各級各部門堅持突出關鍵,把優秀黨員干部下派駐村;堅持加強短板,把優質資源投入幫扶;堅持主體作用,把基層群眾力量調動起來;堅持改革創新,把市場作用發揮出來。
我省把駐村工作作為事關農村改革發展的重點,先后出臺多份政策文件,持續放大政策效力。省委組織部、省農業廳積極搭建學習交流、項目對接、典型展示和安全保障等四個平臺,為駐村干部做好服務保障工作,推動駐村工作深入開展。
2004年以來,我省駐村工作堅持采取組織化運作、科學化選派、目標化管理、立體化幫扶、人性化保障等綜合措施,各級選派四批共1.6萬多名黨員干部到村擔任黨支部第一書記,累計投入各類幫扶資金170多億元,有力推動了我省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并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
破解發展瓶頸,基層組織增添活力
“農村黨支部在農村各項工作中居于領導核心地位,要從整體上解決‘三農’難題,必須抓好村黨支部書記這支關鍵隊伍的建設。”時任省長習近平在總結南平實踐時,強調駐村黨支部書記的主要任務是為農村基層“帶好一個班子、建好一個機制、找好一條路子、打好一個基礎”。
1989年7月19日中午,烈日當空,酷暑難耐,一群人從下黨鄉荊棘叢生的崎嶇山路走來。他們頭戴草帽,汗透衣背。走在最前面的,正是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20多年來,下黨村民始終牢記習近平的深切關懷和囑托,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不怨天尤人,不急于求成,以“弱鳥先飛”的意識,以“滴水穿石”的韌性,讓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我省各級各部門也秉承習近平當年提出的發展理念,持續地推動貧困鄉村擺脫貧困。
2014年7月,曾守福派駐到下黨村任黨支部第一書記。兩年多來,他一手抓黨建,一手抓經濟發展。去年,他以村級組織換屆選舉為契機,選好配強村兩委班子,增強凝聚力。他指導村里黨員成立茶葉生產、農家樂服務等行業黨小組,營造比創業、比技術、比業績的良好氛圍。同時,他積極創新扶貧模式,提出“消費扶貧”的理念,用互聯網思維發展茶產業,推出定制茶園項目。下黨村做強茶產業,同時以茶產業為依托發展鄉村旅游。
由貧困村發展成為明星村,建寧縣溪口鎮楓元村跨越式發展,也是以黨建促發展的成果。駐村干部郭小娟引導村黨支部做好精準扶貧工作,把村里6家專業合作社聯合起來成立閩贛省際農機服務中心,組建閩贛省際農機服務中心黨員“110”服務隊。通過一帶一幫、生產互助、入社特惠等方式,利用合作社設備、技術等優勢,為精準扶貧戶提供水稻制種育秧、機插、機防、機收和機烘等服務,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三件寶”奏響精準扶貧“三部曲”,是龍巖永定區堂堡鄉磜下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王霖與村兩委班子的杰作。他們因地制宜,引導群眾通過種植高粱、發展竹節酒、建設光伏發電站等拓展財源,助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下派駐村黨員干部并不是一個人在奮斗,他們有單位黨組織做堅實后盾。10多年來,省委省政府堅持“干部駐村、部門幫扶、資金捆綁、政策扶持”的工作機制,通過干部駐村這一平臺,推動人才、技術、信息、資金、管理等資源向農村傾斜和集聚。各部門從行業扶貧出發,在資金安排、項目立項、信貸扶持等方面優先安排,有效破解農村發展瓶頸制約。
干部駐村辦實事、解民憂,直接服務群眾,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特別是掛鉤單位與派駐村建立了“黨建聯創”,打通了城鄉黨建工作互聯互通的渠道,完善了城鄉黨組織互幫互助的機制,提升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整體水平,提高了農村基層黨組織駕馭農村市場經濟的能力。選派黨員干部駐村任職,解決了基層組織“無人管事”“無章理事”等問題,更重要的是培養了村級干部和骨干分子,為新農村建設積蓄力量,留下了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
凝聚各方力量,提升農村發展能力
201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說,基層是年輕干部成長的大熔爐、成才的大課堂、成事的大舞臺。要把年輕干部放到最基層去,放到最前線去,敢于給他們壓擔子,經歷一些難事、急事、大事、復雜的事,使他們更深刻地感受國情、社情、民情,不斷積累自己的實踐經驗,從最生動的一線汲取營養,快速健康地成長。
愛上了駐村工作的洪山,在出色完成第三批駐村任務后,又主動報名參加第四批下派駐村黨員干部選拔,到屏南縣嶺下鄉開源村任職。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洪山僅用一年左右,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5年多的駐村經歷,他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精準扶貧模式——就地取材、唱好“山歌”,培育形成能切實帶動群眾增產增收的產業,通過扶貧資金拉動、技能培訓,使村民脫貧的能力強起來、致富的門路寬起來。
下派到莆田市城廂區華亭鎮五云村工作的謝進生也是第二次駐村。他與村兩委干部深入田間地頭、農戶家中去看、去問、去聽,掌握村情、民情、社情,共同謀劃發展項目。2015年初,以“幸福家園”“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他多方籌措資金,把五云村打造成休閑旅游生態村和特色農業產業村。
駐村,不能只住在村里,更要住進群眾心里。張明輝到云霄縣和平鄉橋頭村任職后,在駐村工作備忘錄的第一頁,赫然寫著三個詞:信心、磨練、服務。兩年多來,他爭取各類扶貧資金近1000萬元,幫助修建村莊道路、路燈、學校、飲水工程、村部辦公用房、農業灌溉項目等,并積極推進產業增收項目,開展土地流轉發展現代農業,提高村級集體經濟與農民收入水平,讓村民切實感到駐村干部能干事、干成事。
為支持下派干部工作,各掛鉤單位也是“蠻拼”的。省信訪局的沈瑯到政和縣澄源鄉上榅洋村任職后,省信訪局的5個支部、省政府辦公廳離退休支部與上榅洋村開展結對幫扶工作。兩年來,上榅洋村共獲得各類幫扶資金1070多萬元。沈瑯還邀請省農科院專家指導村民種果樹,并開展電商培訓、茶葉技術培訓。他的真心換來群眾的真情,贏得村民對村集體建設事業的理解和支持,在鄉道和幸福院建設征地時,村民不要征地補償費就把自家土地貢獻出來了。
駐村黨員干部扎根農村基層一線,在與群眾朝夕相處中體驗了農村艱辛和群眾疾苦,與群眾建立了深厚感情。許多駐村黨員干部回到機關后,帶回歷練的工作經驗,想問題、辦事情都自覺地以百姓的利益為出發點。一位駐村干部深有感觸地說:“在老百姓家拉家常與在機關接待群眾來訪不一樣,睡在農家硬板床上考慮問題與坐在辦公室考慮問題不一樣。”
我省很多掛鉤單位還把駐點村作為“四下基層”聯系點,幫助解決大量實際問題。全省各級各部門形成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的幫扶局面。各類企業和經濟組織也紛紛到農村尋找商機,增強農村發展能力,努力讓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