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赴澳大利亞特派記者 王天迷】“BBQ,板球,酒,這是我們澳大利亞人三個最愛”,澳洲肉類及畜牧業協會總廚山姆·博克這樣對記者說。看板球時吃著烤肉喝著酒,就是人生一大樂事。“我們這里的牛體格健碩,身心愉悅,因此牛肉也是讓人開心的牛肉。”在澳大利亞短短的一周行程里,這是《環球時報》記者聽到最多的一句話。的確,親眼看到澳洲牛在寬敞、天然、低壓的環境里恣意生長,記者不禁發出“生當做澳牛”的感慨。
每頭牛有5600平方米空間
氣溫15攝氏度,微風,記者在這樣一個涼爽的秋日來到尼克·舍爾牧場(如圖)。它坐落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Ballan地區。空曠的草場能讓人一覽無余,每隔幾米就有一棵樹,在平地上非常顯眼。往遠處望去,草場高低起伏,體態強壯的黑色牛三三兩兩,或徜徉,或仰坐,或圍在草垛旁吃草,養足精神的牛還會打打架,舒展下筋骨。
牛在這里的生活可謂無拘無束。500頭牛享受面積足有280公頃的牧場,這相當于平均每頭牛的活動空間有5600平方米。牧場主舍爾駕車帶著記者一行人參觀牧場,光是開車轉一圈就需要40分鐘。參觀期間,這名牧場主時不時下車,打開圍欄,將車開進去,然后再下車關上圍欄。地盤太大,有時候牛會趁主人吃飯或者不注意的時候偷偷溜出去。這里的牛需要人為它們按摩嗎?舍爾告訴記者不用,如果牛的活動空間太小,肌肉容易僵硬,而這里很大,牛的身體很舒展、放松,所以不用按摩。
在舍爾的牧場,記者沒有看到牛棚。之后一天記者參觀另一個牧場時,牧場主說他們那里也沒有牛棚,因為當地的氣候十分溫和,冬天最低溫度不過一二攝氏度,不需要為牛專門搭建“遮風避雨”的設施。
舍爾說,他們的牧場上種著7500棵樹。由于牛排氣會產生溫室氣體,所以當地居民會向有關部門投訴牧場影響環境,有鑒于此,牧場大量種植樹木。
保障牛的動物福利
澳洲牛生活的環境純天然,吃的東西也絕對是“綠色食品”。在鮮草充足的情況下,牧場主不會給牛喂食干草。舍爾給牛喂的干草主要有兩種,小麥和苜蓿,這兩種食物能為牛有效補充能量,讓它們茁壯成長。澳洲牛的生長過程是自然的,沒有任何激素和添加劑。在與牛相處時,澳洲牧場主會盡量溫柔,盡力為它們營造低壓的環境,不讓它們受驚。不過舍爾表示,讓牛保持心情愉快最重要的還是飼料好,“吃得好,自然也就放松了”。
保障牛的動物福利也是澳洲牧場主日常工作重要內容。澳大利亞向來以高水準動物福利、人性化對待動物著稱。牧場上的飼料、水、空氣質量和溫度都需要實時檢測,對于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狀況下的“危機管理”也有規定。舍爾表示,澳大利亞對活畜的運輸有嚴格的“交通法”——運輸的牛不能超過一定數量,以保障車內空間不會太擁擠;但空間太大也不行,這樣車輛晃動劇烈,容易讓牛受驚。此外,據記者了解,運輸牛之前必須做好檢查,保證動物適合運輸;運輸車輛必須有良好的通風系統和減震系統,車輛內壁和地板的材質、結構要保證動物盡可能不會滑倒受傷;車輛的供水供料系統、運輸的天氣和距離、是否有專業獸醫,這些都必須考慮到。
澳洲和牛十分金貴
記者看到,在牧場有一頭體態異常壯實的牛,一般成年公牛的體重大概是三四百公斤,而記者看到的這頭種牛足有800公斤。據了解,它是澳大利亞種牛分析報告里排名第3的種牛。可想而知其血統和繁育能力有多優秀。在這片牧場上的500頭牛都是“牛中貴族”純血和牛。大約20年前,澳大利亞從日本引進了和牛及其冷凍精液,并進行純種繁育。21世紀初日本發現瘋牛病,像舍爾這樣的澳洲本土牧場主培育的澳洲和牛愈發顯得彌足珍貴。
除了Ballan地區,舍爾在維州塔蘭加塔地區還有一個900多公頃的大牧場。此外,他還與其他五六家牧場合作養牛。舍爾總共有9100頭牛。
飼養30至33個月后,牛出欄。現在,舍爾的牧場每天提供的餐桌牛肉達到30萬份,而日本就是其海外第一大市場。
澳洲人偏愛大口吃肉,他們的一份牛排尺寸通常和人臉大小差不多,重量大概四五百克左右(如圖)。澳洲肉類及畜牧業協會總廚山姆·博克向記者一行展示澳式BBQ做法。將生牛排整齊裝盤,在肉的表層涂上少量橄欖油,油不能太多,因為肉表面已經富含油脂,再撒上鹽,然后將牛排翻面,重復上述流程。過程雖然簡單,但做出的牛排原汁原味,香味四溢。在墨爾本街頭,總能看到成群結伴吃肉喝酒聊天的當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