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5月29日報道《澳大利亞人報》5月20日刊登題為《與中國的接觸由小變大》一文。作者為該報駐華記者羅文凱。文章摘編如下:
現在正是去中國冒險的時候,已經有許多澳大利亞人在這么做了。
當我20年前首次出任駐華記者時,我碰到了一個試圖將其新獲得的吊車安全機械專利出售給中國建筑公司的澳大利亞人。
他是一位勇敢的孤獨者,獨自一人在一個龐大國家尋找商機,憑感覺參與全球貿易。
那時澳大利亞一心想要攬得第一份天然氣合同。然后,10年前,當我作為《澳大利亞人報》駐華記者來到北京時,出售資源仍是澳大利亞人在做的唯一事情。
當然,資源仍是大買賣,必和必拓公司和力拓礦業集團對中國出售的資源比對任何其他國家都要多。
但澳大利亞的其他經濟領域開始真正進入中國。這有助于解釋為何在大宗商品價格大漲后我們在貿易中所占的份額仍能上升。
最近,我與600來人出席了在上海舉辦的年度澳中杰出企業成就獎頒獎禮。人群中的興奮情緒是明顯可以感知的,其中許多人在中國工作了許多年。
第二天,約有1800人出席了“澳大利亞周·中國”活動,聆聽澳大利亞總理馬爾科姆·特恩布爾午宴時發表的演講。在午宴時,為中澳自由貿易協議的簽署立下了汗馬功勞的特恩布爾和澳大利亞前貿易部長安德魯·羅布受到了長時間起立鼓掌歡迎。
在澳大利亞周期間,我深入了解了醫療保健行業,該行業的澳大利亞企業在中國有很多業務,從打造和管理老人看護中心到出售嶄新的診斷設備等等。
我在墨爾本的牙科醫生來自上海,但現在我們正將我們的專業技能帶到中國:來自布里斯班的一個牙科診所最近在上海開業了。
我碰到過這樣一位澳大利亞人,他在中國的二線城市建起了多家五星級酒店,每家酒店內設一個展示澳洲產品的商店,包括澳佳寶產品、貝拉米奶粉、博思格鋼鐵等等。
最近,因工作許可證問題,我去了一趟公安部。一位穿制服的年輕女士對她的澳大利亞之行如此喜歡,以至于她對我說:“我希望我們可以把中澳兩國拖到一起。”
然而,宏觀經濟景象并不太好。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國內需求將崩潰。中國——擁有龐大的中產階級——的發展已經超越了這一階段。
就技術和基礎設施而言,北亞,包括我們新的自由貿易協議伙伴韓國、日本和中國,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地區。有關金融困境將破壞這一點的擔心是沒有根據的。就像紐約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沒有變成窮困城市一樣。
澳大利亞人對中國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的投資應保持謹慎,但這不應妨礙澳中兩國擴大貿易、服務行業交易以及加強關系。中國仍將參與全球貿易,并仍將成為澳大利亞未來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會講漢語很有幫助,但文化理解力是關鍵。要想成功,你需要對中國的文化、歷史和趨勢有感覺。
大多數澳大利亞人已經在經常與中國人打交道,比如留學生、游客(去年到澳洲旅游的中國游客已超過100萬人次)、鄰居和同事。越來越多澳大利亞年輕人也打算到中國去賺錢、找樂子。
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你必須足夠敏捷以躲避運送網購商品的紅黃色電動三輪車。網購商品包括從奶酪到婦女貼身內衣、從智能手機到葡萄酒的一切商品。
與此同時,在許多裝飾豪華的新大型購物中心,工作人員比顧客都多。誰能想到中國如此迅速地轉向了電子市場?
在任何地方,你若想取得商業成功,就必須足夠警覺、足夠機靈,在中國尤其如此。中國政府正在努力追趕本國市場,這就是它4月對跨境電子行業推出新規則的原因。
對澳大利亞企業而言,重要的是不僅是要在中國開設分公司,還必須要在澳大利亞的會議室有在中國生活和工作過的人,這樣可以確保企業對中國的變化帶來的風險和機會保持足夠的警覺。
對越來越多的商業機會而言,觀察、等待、猶豫不決不再是切實可行的選擇。(編譯/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