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免费福利-午夜免费福利片观看-午夜免费福利网站-午夜免费福利影院-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SENAU INDEX

夯實基礎設施 提升福州宜居指數

2016-05-05 09:10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黃藝

金牛山福道上景色宜人。

東南網5月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靜 文/圖)

核心提示:

基礎設施是保障城市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的物質基礎,對于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提高城市運行效率、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它決定了城市宜居指數,因為生活是否方便、出行是否順暢,綠化率高不高,都維系著每一位市民的小確幸。近年來,省會福州持續升級路網、打造海綿城市、優化生態環境,希冀成為“有福之州”。

路網升級,打通交通要塞

“搬到福灣新城來住,真是對了!”今年春節喜遷新居的陳桂鳳臉上掛滿了笑容。去年,她居住的福州鼓樓區加洋巷舊屋區面臨拆遷,經過慎重考慮,她決定把家安在毗鄰奧體中心的福灣新城。

從市中心搬到二環外生活,她最大的感觸就是:“以前在市中心人多路擠,一出門常常堵半天;現在生活環境更好了,路也順暢了,三環快速就在附近,沿福灣路一拐就上二環,去哪兒都很方便。”

陳桂鳳的話道出了不少居民的心聲。去年,借青運會東風,以海峽奧體中心為核心的新片區迅速崛起:福灣路、奧體路等8個交通路橋項目陸續建成通車,多個現代化住宅分布其間,購物娛樂健身場所一應俱全,帶動周邊人氣迅速聚集,昔日生活不便的城郊正變身繁華市區。

“通過完善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帶動新城區發展,并使這個片區的城建水平提前5年以上。”福州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福州市區人口急劇擴張,交通承載能力相對不足,導致一些路段上下班高峰期時常擁堵。福州把握新區建設、青運會召開等契機,助推市政路網建設,編織了一張“對外聯通、城間互通、新區內部貫通”的交通網絡。

打通二環沿線堵點,完善奧體片區路網,實施“接二連三”工程等,福州城區路網從“環”變“網”。如今,福州的道路總長度從“十一五”末的1050公里增加到“十二五”末的1256公里,路網密度從4.7公里/平方公里提高到5.2公里/平方公里。去年底,福州地鐵1號線南段實現試通車,今年上半年,福州即將迎來期盼已久的“地鐵時代”。

城市公共交通同步發展。去年福州新增更新公交車1019輛,新辟優化公交線路210條。今年還將新增更新新能源公交車350輛,新辟優化公交線路20條,爭取2018年城市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60%以上。

福州地鐵列車

緩解內澇,建設海綿城市

以往,由于福州地形特殊、排水管網不健全、蓄洪泄洪能力較弱等原因,城市內澇時有發生,成為市民的切膚之痛。而今,隨著海綿城市的加速推進,這一癥結有望逐步緩解。

在新落成的飛鳳山奧體公園,4公頃的人工湖碧波蕩漾,它既可以吸納飛鳳山的山洪,也是公園的灌溉水源,蓄放自如。此外,奧體場館人行道路面采用透水磚,中心綠地建成下沉式雨水花園,樹陣式停車場地面鋪設植草磚。去年,臺風“蘇迪羅”襲擊福州,這些巧妙設計讓奧體片區安然無恙。

“將基礎設施建設同城市生態修復、城市環境改善結合起來,既加強了區域防洪排澇能力,也考慮到福州山水格局的保護,實現水安全、水環境、水文化的提升,可謂一舉多得。”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張兵說。

目前,福州已陸續實施溫泉公園一期改造、牛港山公園試點項目建設,總投資約34億元的江北城區山洪防治及生態補水工程也啟動建設。今年將新建多個城市湖體和雨洪公園,并選取三江口片區、新店片區,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綜合試點。

要提升城市承載力,不僅要注重“面子”,應提升“里子”。去年底,福州市第一條地下綜合管廊在瑯岐環島路竣工。近4000米長的管廊內,市政、電力、通信、燃氣、供水排水、熱力等各種管線有序排列。

“地下綜合管廊可以有效避免‘拉鏈馬路’的出現,建成后,只需要在內部進行布線,不需將道路重復挖掘。如果需要設置新的線纜,只要從入口處就可以輕松接入。”中建海峽瑯岐環島路項目部負責人吳維國說。

福州將結合新區開發、舊城改造、地鐵建設等,推進綜合管廊試點建設,積極申報國家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示范城市,力爭到2020年全市建成40公里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地下綜合管廊。今年,要在三江口片區、福清東部新城、連潘舊屋區改造、地鐵南街段等區域同步開展試點。

福州晉安河

扮靚榕城 堅持綠色發展

春節期間,福州左海公園—金牛山城市森林步道(又稱福道)驚艷亮相,人氣爆棚,日均吸引2萬游客來此游覽。這一全鋼結構的懸空步道依山傍水、穿林而過,近看是綠樹掩映、鳥語花香;遠眺是閩江浩蕩、高樓林立。

馬尾的王女士專程帶家人前來體驗一番。她說:“太棒了!這里風景很好,設計也很特別,橋面是鏤空的,能看到下面的花草,大家感覺很新鮮。一趟走下來1個多小時,既可以鍛煉身體,又能一飽眼福。”

據了解,福道總投資6億元,環線總長約19公里,東接左海公園環湖棧道,西連閩江國光公園,是福州市首條城市山水生態休閑健身走廊,也是全國首個鋼架鏤空設計森林步道。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宜居城市,已經擺在福州最為重要的議事日程。近年來,福州結合內河整治、景觀改造、道路升級等,實施了一大批園林綠化項目,森林覆蓋率達55.6%,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二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2.9平方米,“出門500米見綠”正成為現實,“綠城、花城、水城”的品牌享譽全國。

如今,遍及榕城的城市步道慢行系統已成為福州一大特色。在閩江北岸、環南臺島及烏龍江西岸,目前已建成和規劃建設的濱水環山綠道游徑總長171.2公里,貫穿公園、廣場、歷史街區、公共文化設施和居民區,將休閑健身與人文風景融入百姓生活。

去年,福州出臺了《福州市省級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構筑“一屏三帶、兩環六廊、多點”的森林城市建設總體布局。同時,市政府將建設資金納入財政預算,保障城市綠化指標逐年增長。

記者手記>>>

完善設施凝聚人氣

城市要發展,基礎設施應先行。這是城市管理者的普遍共識。

在地廣人稀的新城區,基礎設施建設是第一要務。只有持續提升路網,完善公共交通、水電通信管網、垃圾處理等設施,才能吸引人流、產業流、現金流,進而帶動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對人員密集、商業集中的老城區而言,提升基礎設施的任務更為緊迫。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城市承載力難以跟上人口增長的速度。生活需求提升與基礎設施落后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以福州為例,大量人口集中于二環內,建筑密集,機動車數量大幅增長,給交通運輸、能源水體輸配、環境衛生等基礎設施帶來了嚴峻考驗。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轉移城市發展重心,將過于集中的人群引導至新城區,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既可以緩解老城區矛盾,又能拓展核心區域,加快城鎮化進程。眼下關鍵在于,要做到科學規劃、合理統籌,避免新城區出現空心化風險。海峽奧體新片區在吸納城市人口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為保障賽事舉行,福州在會場周邊修路造橋、完善管網,興建了大量現代化基礎設施;賽后,運動村的部分住宅作為拆遷項目的回遷房,得到了有效利用。

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城市承載力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需要科學論證、統籌規劃、周密實施,持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