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稱,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澳大利亞搶購企業和不動產,有“小皇帝”之稱的個人購房者甚至托起了該國的住宅價格。另一方面,澳大利亞加強了對迅猛攻占其基礎產業乳業和農畜業的中國資本的交易審查,但是也有擔憂認為此舉將成為產業發展的桎梏。
據日本《富士產經商報》4月13日報道,擁有澳大利亞永駐資格的會計師小范今年32歲,去年11月,他在墨爾本商業街區以東30公里的靈伍德購買了一棟占地面積688平方米、帶有三間臥室的住宅。小范在接近60名競購者中勝出,總價93萬澳元的購房款由居住在中國的父母資助。小范就屬于中國獨生子女政策下誕生的“小皇帝”一代,父母為了給他籌措在澳大利亞買房子的錢,將北京一處有23年房齡的兩居室以810萬人民幣售出。
與妻子一同生活的小范在接受電話采訪時告訴記者:“為了結婚給子女購置房產是中國的傳統。如果不靠父母而是自己償還高額貸款恐怕就很難了。”
報道稱,像小范這樣的購房者很多,支撐了價格飆升時代已經告一段落的澳大利亞豪宅市場。據澳大利亞唯一上市的房地產中介公司麥格拉思的統計,有中國背景的購房者半數以上都接受了居住在中國的親屬的資金資助。
澳大利亞目前的住房貸款達到半個世紀以來的最低水平,各州首府的房價由于中國等外國人購房者的需求而出現了約55%的上漲。據核心信息咨詢公司的數據,悉尼住宅價格(中間值)在去年10月達到史上最高的80萬澳元后因收緊貸款政策和借貸成本上升開始走低。
另一方面,中國投資在乳業和農畜業方面依舊表現活躍。位于澳大利亞內陸地區的賓達里牛肉制品公司如果將出售部分業務給中國食肉加工業者所得的資金再次用于投資,其每日的肉牛處理能力將翻倍至2400頭。據賓達里首席財務官詹姆斯·羅杰所說,受惠于新的合作方掌握的流通網絡,5年內該公司生產的半數牛肉或許將可以在中國出售。
報道稱,除了這樣的好處外,澳大利亞的農民和食肉加工業者也面臨那些不滿中國投資的保守主義勢力的反對。新的法律對引進外資做出了更嚴格的限制。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在去年針對中國出資人參與的農業收購項目審查時收緊了規則,凡是購買1500萬澳元以上土地及5500萬澳元以上農業資產的必須獲得政府的批準。而此前的規定是“2.52億澳元以上”。
但是這一規定并非針對所有人。舉例來說,如果是美國投資者購買農業土地或者出資農業項目時只有在達到10.9億澳元以上的情況下才需要獲得審批。
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系研究院副院長詹姆斯·勞倫斯森指出:“對海外投資敞開大門是澳大利亞政府的方針,但趨勢卻是十有八九向著反方向而行。”
報道稱,雖說如此,但是對澳大利亞的農畜業企業來說,引入外資將帶來機會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這些企業出產的農畜產品相當于6000萬人的需求,而該國人口才2400萬。而其最大貿易伙伴中國擁有14億人口,糧食需求到2050年預計達到目前的兩倍。為了充分享受這一好處,澳大利亞需要來自外國的投資。杰克遜港合伙咨詢公司2012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為了遏制出口增長放緩的步伐,到2050年前澳大利亞農業相關行業需要從國外籌集到3600億澳元的資金。畢馬威的亞洲業務部主管合伙人范信德表示:“我不認為單獨進軍中國或亞洲市場會取得成功,必須首先擁有合作方。”(編譯/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