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到假貨投訴無門、預繳押金難以退還、搭售商品防不勝防、給出差評被商家騷擾……網絡消費中,消費者難免遇到這些糟心事兒。日前通過的《電子商務法》,對這些問題都作出明確規定。
自2016年12月首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電商法經過4次審議,3次向社會公布法律草案,充分聽取和研究了各方面的意見建議,終于在8月31日獲得通過,將從明年1月1日起施行。電商法共7章89條,旨在充分保障各方主體正當權益,有效維護市場秩序和公平競爭,讓網上生活更有保障。
加強對消費者保護力度
電商法的審議進程一直受到各界廣泛關注,此次正式成為法律,被媒體評價為“電商野蠻生長時代終將結束”。業內人士表示,與其他各國電子商務法律法規相比,我國的電子商務法格外重視規范平臺交易秩序與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指出,這些年的實踐證明,在電子商務有關三方主體中,最弱勢的是消費者,其次是電商經營者,最強勢的是平臺經營者,所以電子商務法在均衡地保障電子商務這三方主體的合法權益時,適當加重了電子商務經營者,特別是第三方平臺的責任義務,適當地加強對電子商務消費者的保護力度。
安全是第一要義,如何加強保護消費者人身安全?電子商務法規定,對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務,電商平臺經營者對平臺內經營者的資質資格未盡到審核義務,或者對消費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消費者損害的,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情節嚴重的,將處50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罰款。
網購遇假貨一直是消費者的心頭之痛,買到假貨誰來擔責?電子商務法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平臺內經營者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或者有其他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平臺內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此外,電商法還對電商平臺經營者身份核驗、惡意搭售、消費者押金退還、消費者評價等方面作出規定。
“電子商務法的許多規定,如建立健全信用評價制度、建立知識產權保護規則、履行環境保護義務等,都有利于保護消費者權益,履行社會責任?!本〇|集團法律研究院院長丁道勤說。
規范電子商務市場秩序
近年來,中國電子商務快速發展,2017年交易額接近30萬億元。雖然規模大、增長快,但電商行業暴露的問題不可忽視。法律如何界定各方責任、規范行業發展,備受關注。
電子商務法對電子商務經營者、電子商務合同的訂立與履行、電子商務爭議解決、電子商務促進和法律責任這5個方面做了規定,是電子商務領域的一部基礎性的法律。丁道勤認為,電商法堅持問題導向,從制度上規定平臺經營者、平臺內經營者的義務,對保護各方主體權益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比如,針對網上假貨、高仿品泛濫的情況,電商法不斷細化知識產權保護規則;針對電商競價排名亂象,電商法增加“對于競價排名的商品或者服務,應當顯著標明‘廣告’”的規定;針對賣家擅自刪差評現象,電商法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不得刪除消費者對其平臺內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的評價;針對微商交易維權困難,電商法將微商納入電子商務經營者范疇,消費者維權有法可依……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趙旭東認為,電子商務法對規范電子商務行為會起到非常具體而直接的作用,對電子商務主體的設立行為和終止行為、一般性經營行為等進行了調整和規范,能有效維護各方合法權益,規范電子商務市場秩序。
隨新狀況新問題適時修改
電子商務法的誕生,不僅在于規范電商產業、遏制違法行為,更在于營造有利于推動電子商務良性發展的市場環境。
尹中卿表示,目前我們國家電子商務正處于蓬勃發展的時期,滲透廣、變化快,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在立法中既要解決電子商務領域的突出問題,也要為未來發展留出足夠的空間。
電子商務法的落地對于整個行業而言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意義。如何讓電商法更好促進電商產業健康發展?專家指出,電商法要隨著市場環境變化而適當調整。
趙旭東表示,電商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目前這個法律文本適應了當前電子商務發展的情況。他同時指出,中國電子商務還在高速發展之中,隨著電子商務出現新的問題,這部法還要有適時修改。
“法律并不是一勞永逸的操作指南,具體實施有待未來配套法規的明確。”丁道勤建議盡快出臺法律實施細則,比如現在電商逃稅漏稅問題比較嚴重,后續如何解決這一情況,很值得期待。
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周漢華認為,數字經濟是一個日益龐大的體系,要關注政府和平臺、平臺和平臺、平臺和消費者之間的多重法律關系。電子商務法的出臺僅僅是一個開始,未來數字經濟領域的立法進程仍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