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5月6日,第十七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巴西大區賽決賽,在巴西南大河州阿雷格里港市南大河州聯邦大學舉行。中新社記者 莫成雄 攝
英媒稱英語霸主地位恐不保:中國崛起帶動漢語熱
參考消息網5月26日報道 英媒稱,英國作為全球性語言的日子,可能已開始倒數;夸張點說,電腦正步步進擊,并且占了上風。電腦翻譯技術、“混合語”的出現,與中國(及中文)的崛起,都是英語面對的真實威脅。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5月23日報道,地球上哪個國家,能說英語、或正在學習說英語的人最多?答案是中國。
根據劍橋大學出版社的一項研究,中國有3.5億人對英語有一定認識,印度則有1億。在中國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人,很可能比美國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還要多(有五分一美國人在家中說的并不是英語)。
但英語作為“全球最受歡迎語言”的地位,究竟還能維持多久?世界經濟論壇估計,目前全球共有15億人說英語,但當中只有不足4億人以英語為母語。
報道稱,而英語本身也有很多種,即使在英國亦然。譬如在港口城市樸次茅斯,即使在網絡式英語和美式英語流行的當下,其地區方言“pompey”仍獲廣泛使用。
英語是全球最受歡迎的“通用語”(lingua franca),即母語不同的人之間最傾向使用的語言。試想像,一個完全不諳法語的中國人與一個完全不懂中文的法國人碰面,彼此之間會如何溝通?很可能就是通過英語。
報道稱,但這是五年前的可能,現在已經未必如此了。因為電腦翻譯與聲音辨識技術不斷進步,這兩人可以說回自己的語言,然后透過機器即時翻譯,理解對方的意思。
這篇文章的原文是英語,但讀者只需要按幾下鼠標,就可以用德語或日語閱讀。既然電腦能做到這地步,為什么還要那么辛苦的學英語呢?
報道稱,現在,要與其他國家做生意、玩最新的電子游戲、聆聽最流行的音樂,不懂英語都很難做到,但這個情況正在急速改變。
在美國斯坦福大學,來自韓國的電腦科學家李元兼(音)正在研發一項翻譯及聲音辨識技術,希望達到客戶打電話到客戶服務熱線時,分不清接線員是人還是機器的效果。
斯坦福大學機器學習、語言學及電腦科學教授克里斯托夫·曼寧認為,在不久的將來,電腦翻譯技術的水平,一定能與人類譯者比肩。
但這并不是英語面對的唯一挑戰。
報道稱,目前全球有很多人以英語為第二語言,不同的“混合語”也因而出現,將“標準”的英語與當地語言結合,如印度式英語、孟加拉式英語、塔米爾式英語等。
在美國,很多源自中、南美洲的拉丁裔美國人,則會混合其父母或祖父母的語言與英語,說的是西班牙語式英語(Spanglish)。
報道稱,語言并不僅僅是溝通工具,也是身份的表達,讓外界理解一個人的身份認同。來自三藩市的詩人阿爾德雷特就以西班牙語式英語寫詩——他說這是一種“反抗的語言”,是拉丁裔即使生于、長于美國,仍能承傳文化傳統、表達自身尊嚴的方式。
使用英語的美國及英國,此前一直是主導國際社會的大國,因此英語亦獲得了這樣的地位。但隨著中國崛起成為經濟強國,英語的使用及傳播亦受到挑戰。
報道表示,現在,對一個居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的年輕求職者而言,學好普通話及中文在中國找工作,比借學校學到的英語到英美求職明智得多。
在美國本土,也有越來越多人學習中文。2015年有報道指,學習中文的中小學生在兩年內翻了一倍,大學內的中文學習者則在十年來增加了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