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4月25日電(記者丁梓懿)香港中文大學25日宣布,將與澳大利亞及中國內地多個科研中心進行東半球炎癥性腸病腸道微生物群的研究項目,旨在找出炎癥性腸病尤其是克隆氏癥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與飲食習慣的關系,分析病理成因,進行有效治療及預防。
炎癥性腸病是一種非傳染性、慢性發炎的腸道疾病,而克隆氏癥是炎癥性腸病的主要類別,患者整條消化道都會發炎甚至潰瘍和出血,嚴重者會因為穿腸而引致敗血病及腹膜炎等并發癥。現在治療克隆氏癥的方法主要包括藥物及切腸手術。
在過去20年間,亞洲人群的克隆氏癥發病率持續上升。香港由1995年每10萬人中約有0.2人發病上升至2014年每10萬人中約有1.5人,發病率上升了7倍。據研究團隊預計,中國在2025年將會有超過150萬的炎癥性腸病個案。
近年研究發現,克隆氏癥與患者的生活環境及飲食習慣息息相關,醫學界也認為腸道內微生物群是導致克隆氏癥的一個重要因素。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沈祖堯在中大25日召開的記者會上表示,希望通過此次跨地域、跨院校的合作,能針對腸道內微生物群研發出更為有效的藥物。
香港中大將與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昆士蘭大學及北京陸軍總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4家內地醫院展開合作,以了解不同種族、地域、飲食和腸道微生物群之間的相互關系,找出致病原理,研發出預防及治療該病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