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廣東省佛山高新技術開發區三水園北汽福田佛山工廠車間,記者看到,員工們正在生產線上緊張工作。
“我們去年產值增長約70%,今年預計增長1倍,產量達4萬臺。”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佛山汽車廠皮卡工廠副廠長王擁軍說,隨著國內皮卡市場快速增長,公司已將皮卡列為重要戰略板塊。
三水區曾是廣東的糧倉,改革開放后,三水人“洗腳上田”,工業經濟突飛猛進,創造了“千億三水”,躍進全國工業百強區前列。但作為珠三角地區傳統產業轉移的承接地,三水新興產業體量小,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依然是三水的重要課題。面對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競合,三水以新發展理念推動城市追夢,提出加快打造廣佛極核重要節點城市、灣區特色產業發展新高地、全省鄉村全域振興示范樣本,發展空間越拓越寬。
產業集群漸成支柱
在三全食品水都小鎮廠區,工作人員正將速凍水餃成品送上包裝傳送帶,生產線滿負荷運作。佛山全瑞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甘建勇透露,2020年三水廠區產值達6億元,預計今年將增長40%。
記者在水都小鎮采訪時了解到,這里已成為華南地區食品飲料產業集聚度最高的產業園區,被譽為“中國飲料之都”,吸引了百威、紅牛、三全食品等87家企業落戶。
無論是北汽福田還是三全食品,都是三水工業高端化發展的縮影。三水是制造業大市佛山的重要一極,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超過3600億元。制造業是三水立區之本,多年來創下超七成的生產總值。
在千億工業大鎮——佛山市三水區樂平鎮,海爾集團自2010年落戶以來,持續增資擴產,三水海爾工業園年產值已超50億元。在佛山海爾滾筒洗衣機互聯工廠,該企業副總經理李飛說,海爾工廠落地后還吸引了3家配套工廠入駐。
“十三五”期間,不少像海爾一樣的龍頭企業在樂平鎮扎根壯大,還有日豐、恒力泰等企業相繼增資擴產,并帶動產業鏈招商加速集聚優質項目。
今年春節前,三水提出打造超3000億元高端裝備制造、超2000億元泛家居、超1000億元食品飲料、超1000億元電子信息四大千億級支柱產業集群,讓“三水制造”更優更強。
“城市三水”加快走來
1月30日,“城市三水”再提速,三水新城TOD片區現有最高建筑——佛山雙子星城2.5產業園180米雙子塔東塔舉行封頂儀式,三水城市新標桿加速崛起。
如今,以佛山雙子星城2.5產業園和天聚廣場為載體,以生產服務業為主的都市型產業集聚區正在三水新城加速建設,已引入超100個企業總部和區域性總部項目,為三水總部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城市三水”邁上快車道,源于區委、區政府及時研判區域發展的新目標。2018年初,三水區委提出奮進“城市三水”新征程;同年3月,召開“城市三水”發展大會,提出以城市身份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大灣區新興之城、活力之區。
隨著三水新城云東海國家濕地公園建設項目持續推進,環湖綠道成為城市一抹亮色。以云東海湖為核心,三水新城實現了推窗見綠、出門見景。
沿著云東海北湖,新規劃的佛山高新區云東海電子信息產業園面積超萬畝,已有以廣安科技華南智造總部項目等為代表的5G電子信息產業項目。云東海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云東海在產業布局上致力于發展都市型產業,打造萬畝佛山高新區產業園,要做高端的電子通信產業、5G產業。”未來,云東海將持續集聚總部經濟、商務金融等現代都市型產業項目,打造城軌TOD片區高端服務圈。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三水圍繞產業發展城市經濟,避免有城無產,“城市三水”與“工業三水”相互促進,城市賦能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三水新城、北江新區、西南老城區齊頭并進,“一主三副”城市化格局加快形成,城市人口保持凈流入集聚態勢,實際服務人口超百萬,城市三水灣區價值更加彰顯。
融合發展美麗經濟
2020年12月19日,由廣東省委農村工作辦公室、省文化和旅游廳等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廣東十大美麗鄉村”“廣東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廣東特色名村”系列評選活動發布會在三水區白坭鎮西江公園舉行。三水區百里芳華之西江十里畫廊等20條鄉村旅游線路獲評為廣東美麗鄉村精品線路。
日前,記者走訪三水白坭鎮富景社區、沙圍村。田園、村莊、花海、糧倉、特色街區、江景連片成畫……依托康喜萊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農房民宿改造、花海建設、沙圍美食街改造提升等,沙圍村打造了一條農旅文融合發展的產業路線。2019年以來,沙圍村累計吸引游客達50萬人次,帶動農家樂等經濟收益由原來每年800萬元增長到1600萬元,村民實現增收致富。
目前,三水初步形成“一鎮一特色、一村一韻味、一路一風景”,提供“吃住玩購”服務,實現農旅文深度融合,把“人氣”轉化為“財氣”。
“創建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是三水以美麗鄉村撬動美麗經濟的一大探索。”區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說,三水結合鄉村傳統文化、特色產業等文化旅游資源,促進鄉村文化、鄉村旅游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和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
作為全省鄉村全域振興綜合改革試點,近年來,三水在建設城市的同時,將發展目光投向鄉村,勇探鄉村振興路徑,60%的行政村建成美麗宜居村,從“美麗鄉村”走向“美麗新經濟”,不斷推動城鄉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