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月25日,澳大利亞議會正式通過一項法案,要求美國互聯網公司谷歌、臉書在使用澳大利亞新聞內容時付費。不過,立法者表示,與這兩大科技媒體達成交易仍需一段時間,將就此開展單獨或集體談判。
近日,圍繞這部法案,澳大利亞政府和臉書鬧得不可開交。
2020年12月9日,澳大利亞財政部提出了全球首個平衡利益分配不均、提升媒體議價能力的立法,叫《新聞媒體和數字化平臺強制議價準則》。矛頭直指美國互聯網公司臉書和谷歌,希望解決本國媒體因美國科技公司而廣告收入減少的問題。
根據這份法案,新聞機構可以單獨或集體邀約臉書、谷歌等平臺,就后者付費使用其新聞內容討價還價。
今年2月17日,澳大利亞眾議院通過了這份法案,要求互聯網企業在使用新聞鏈接時,向播發那些新聞的澳大利亞媒體支付費用。
對澳大利亞的收費行為,谷歌開始表示反對,但后來還是與澳大利亞新聞集團等就獲取新聞付費達成協議。但臉書的反應就激烈多了,迅速展開了“拉黑”回擊。
18日一早,用慣了臉書的澳大利亞人發現,已經無法在臉書上閱讀和分享新聞了。連澳大利亞政府機構的臉書頁面也“中槍”。這給澳大利亞居民帶來了很大麻煩。他們不但無法瀏覽國內外新聞,連本地的天氣、消防、疫情信息也無法了解。
此后,雙方經過多輪協商,澳政府同意修改議案,臉書也恢復了澳大利亞媒體的頁面分享與訪問權限。
新聞社交媒體化時代的利益之爭
有意思的是,這場糾紛發生在美澳兩個親如兄弟的盟友國家之間,而且是發生在主權國家政府和另一個國家的企業之間。
說到底,這場糾紛的核心是新聞社交媒體化時代的利益之爭。擁有巨大流量的社交媒體平臺和負責內容原創的新聞機構,誰該仰仗誰?兩者是否應該分成,如何分成?
新聞的社交媒體化在全球范圍內已經是一個趨勢。
路透社研究所的一個調查顯示,現在52%的澳大利亞人將社交媒體作為新聞來源。臉書作為社交媒體新聞來源排名第一,其次是YouTube和Facebook Messenger。流量和收入息息相關,現在在澳大利亞網絡上每投入100美元的廣告,谷歌獲得53美元,臉書拿走28美元。
反觀傳統新聞媒體。從2005年到現在,澳大利亞印刷媒體的廣告收益下跌75%,很多家媒體機構倒閉裁員。
專業新聞媒體生產的內容被分享在臉書等社交平臺上,卻沒法獲得報酬,它們的廣告商也被臉書、谷歌搶走。
澳大利亞的傳統媒體看不下去了,包括默多克傳媒帝國旗下的澳大利亞新聞集團在內的媒體公司,竭力游說澳大利亞政府迫使科技公司走上談判桌。
但臉書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表示自己與新聞發布者之間的價值交換其實對新聞機構有利,臉書為媒體創造的收入數以億計。新聞發布者很愿意在臉書上發布新聞,因為這可以讓更多人愿意付費訂閱,既增加了受眾人數,又提高了廣告收入。而且,臉書還說,平臺僅2020年就為澳大利亞媒體提供了約51億次的新聞推送,價值大概4.07億澳元(約合人民幣20億元)。意思是:我還沒向你收錢,你反倒要我埋單。
澳大利亞政府的干預過于簡單粗暴?
應該說,臉書在澳大利亞的迅猛發展是市場和消費者的選擇,政府強制要求一個外國企業與本土企業分紅有保護主義之嫌。當然,市場有失靈的時候,這時政府會對企業進行反壟斷調查。但對臉書的制約中,澳大利亞政府對臉書如何違反澳大利亞反壟斷等相關法律并沒有作出非常翔實的指控。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只是不斷地用“霸凌”“傲慢”“令人失望”這樣的字眼形容臉書,還說“不會阻止政府立法對數字內容進行監管”。這樣的描述未免顯得過于簡單。
未來可能有更多國家向互聯網巨頭發起挑戰
另外一個美國科技巨頭微軟就澳大利亞政府的法律表示支持。微軟2月份發表的聲明說:“該守則試圖合理解決數碼平臺和澳大利亞新聞機構之間在議價問題上能力不平衡的問題。”
再比如這次,歐盟、加拿大也對澳大利亞政府的做法進行了口頭認可。
歐盟已經擬定了《數字服務法案》和《數字市場法案》的文本,其中體現了與澳大利亞法案相類似的思路。此外,歐盟2019年已經頒布的版權相關規定要求谷歌等平臺與媒體、記者、作家等內容產出者簽訂協議,不過沒有像澳大利亞法案那樣激進地強制要求平臺為每一個新聞鏈接付費;加拿大政府18日宣布,將起草類似法案,要求臉書等平臺向加拿大媒體支付費用。
解讀這次臉書和澳大利大政府的對峙,還有兩個關鍵詞:數字鴻溝和共生關系。
不僅發達與欠發達國家間存在數字鴻溝。這次澳大利亞與臉書的“斗法”,折射出發達國家間也存在“數字鴻溝”——在數字經濟發展浪潮中,尤其是科技平臺建設方面,澳大利亞和歐洲國家一樣,相對美國來說處于弱勢地位,只能給別國提供市場,卻無力成為科技平臺的供給方。
復旦大學張濤甫教授認為,一方面新媒體巨頭已經摧毀了傳統媒體的營利模式,挑戰了國家的部分主權;另一方面正是依靠新媒體巨頭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政府和傳統媒體的影響力也超越了以往的邊界,傳播范圍更廣。新法案短期內會令新媒體巨頭利益受損,從長期看,雙方最終還是會形成某種平衡,畢竟維系一個良性的媒體生態更為重要,共贏才能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