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日本的日立集團,最先想到的或許是電梯或者家電產品。如今,隨著日立解決方案(中國)有限公司推出的“互聯網+”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平臺進入人們的視野,中國智慧方案+日本養老服務理念,為中國智慧養老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考慮到中國家庭規模逐漸小型化、核心化的發展趨勢,子女無法全部承擔長期照料老人的職責,人們普遍意識到中國養老模式必然由傳統的家庭養老向養老服務的社會化轉變。現階段,只有大力推進智慧養老的快速發展,才能滿足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大量需求。”日立解決方案(中國)有限公司健康養老事業本部總經理林榿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這種龐大且迫切的需求下,日立“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平臺”概念應運而生。從2014年開始市場調研到2017年正式推出,再由只提供居家和社區服務到2018年開始將機構養老融入平臺,該平臺現已形成較為完善的三位一體服務模式。
據林榿介紹,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平臺可收集并整合各終端設備所傳輸的數據信息,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手段,對接整合各級健康養老服務資源信息,使個人、家庭、社區、機構與健康養老資源得到有效對接和優化配置,將養老事務集成統一,實現健康養老大數據的智能分析處理,實現全天候、多層次的服務。
“我們正在與中國的機器人生產廠家合作研發養老機器人,結合日立養老服務理念,在他們提供的設備基礎之上,為機構提供AI智能服務。”林榿說,養老機器人雖然成本較高,但能解決與老人的交流互動問題,還能幫助老人做康復操、定時提醒用藥、按規劃路線做夜間巡視等。與人工照料相比,打破了精力、時間、空間上的限制。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的成熟與普及,智慧養老帶來服務模式、適老化產品的創新,讓養老的形式更加多樣化,服務更加人性化。“現在中國國內的很多企業在智慧養老這個領域做得很不錯,如果我們不求創新和突破,不加大投入,很可能兩年就完全落后于國內的這些企業了。不過,相較于這些企業主要面向機構,我們的目標是想把居家的服務做起來,畢竟,未來90%的老人在家養老的可能性更大。”林榿說。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對老人而言,為他們提供的服務和輔具并非越智能越好。林榿解釋道,我們現在可能片面地把輪椅、護理床和床墊這類醫護用具理解為輔具,但從養老服務理念來看,能讓老人自主生活的東西都是輔具。比如針對老年人,尤其是為帕金森癥患者設計的飲料瓶、筷子等。“我們的宗旨是讓生活不便的老人,通過輔助用具改善目前的生活狀況,能健康自主地生活。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我們也想通過我們的服務,通過數據的整理、分析和應用,把這個市場帶動起來。”
養老的經驗也并不能生搬硬套。林榿告訴記者,大多數人認為,當人上了年紀需要的是照料,于是覺得應該去機構,這樣才能獲得專業的照料。而實際上,更多地考慮如何跟老人溝通才是關鍵。林榿說:“我們曾把日本養老專家建議的三項深受日本老人歡迎的服務內容引進來,但發現中國的老人并不喜歡,所以我們嘗試改變。比如,中國的老年人喜歡跳舞,熱愛音樂、書畫,因此,我們就組織專業的舞蹈教師或書法老師去教他們。只有當老人覺得受到足夠的重視,才能獲得他們的認可,從而推動養老服務的發展,這些是具有中國特色的。”
林榿告訴記者,養老產業,僅從智慧的角度而言,中國比日本發展得要好,尤其在居家養老領域。類似日立所做這種互聯網管理平臺,在日本運用較少,他們更注重于人的服務。“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但這是我們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平臺的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