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長沙1月9日電 題:海外華文教師“十八般武藝”釋放漢語魅力
作者 劉曼 文新庭
受疫情影響,泰國春府晚縣興華學校于2020年年末再次放假停課。在該校任教的青年華文教師章舒燕在不能出門的日子忙著備課,她的第二輪線上中文教學將于1月11日正式開啟。
“這次不會像第一次上網課那樣焦慮了,如何進一步釋放漢語魅力和提升線上課堂學習效率是我想要突破的。”章舒燕接受記者微信采訪時說,學校初定于2月1日開學,她的教學任務從每周在校完成17節中文課變成一周3節網課,每節網課差不多兩個小時。
考慮面對的是低齡兒童,圖片、音樂、模仿和故事是章舒燕課件里必不可少的元素。“我經常在學校里組織音樂活動,他們喜歡學唱中文歌,每次都全勤。”她教孩子們唱過“我的中國心”“你笑起來真好看”“聽我說謝謝你”等中文歌曲。
這次她將結合教學內容,在每節網課中準備一兩首比較契合主題或輕松愉快的中文歌。章舒燕說,體驗式教學不僅能更好地激發他們對漢語的興趣,還能適當緩解學生一次上2小時網課的疲累,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為更準確傳達漢字的意思,在泰國工作生活了520多天的章舒燕,學會了泰語。作為泰國春府晚縣興華學校唯一來自中國的華文教師,她一得空就與本土華文教師探討教學。“我們都住在一棟樓里,我不懂中文怎么翻譯成泰文和他們不清楚中文釋義的時候,都會拿著課本跑上跑下,及時請教。大家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把漢語教好。”
巴西疫情形勢依舊嚴峻,圣保羅華僑天主堂教育集團學校仍未復課。華文教師鄒幸霏和學生們從2020年3月起相約“云端”,直至12月19日學校放暑假。
除費心思制作精美課件、想方設法活躍課堂氣氛、讓家長積極參與線上課堂外,在中國有26年學前教育經驗的鄒幸霏,在巴西時致力提升當地孩童在學習中文時的語言概括能力和思維精準性。
鄒幸霏舉例說,如在教《比尾巴》這一課時,她提問有哪些詞語是描述形狀的?有的學生回答紅紅的。那她就會及時調整提問方式,用圖片、視頻等呈現,并把形容顏色和形狀的詞再教一遍。“通過耐心引導孩子聽問題找重點進行思考和回答,再佐以大量練習,他們進步很明顯。”目前鄒幸霏已回到中國,正在隔離,期間她也會通過微信為巴西學生批改暑假作業。
“雅加達電視臺舉辦漢語演講比賽,想麻煩您寫演講稿”“學生參加冬令營,需要取中文名”……曾在印度尼西亞日惹崇德三語國民學校任教兩年的華文教師郭美娟,疫情期間常在微信上收到該校中文部主任的求助,身在湖南湘潭的她都會及時幫忙。幫學生取中文名時,年過五旬的郭美娟定會結合中華傳統文化。
華文教師陳娜在泰國呵叻府磨艾縣公立育僑學校任教時,課余經常做中國美食,收獲一大批“粉絲”。因為疫情,2020年3月后她未能及時返回泰國,只能在湖南通過學校中文部教師微信群遠程參與教學活動,中國食物依舊是她的教學“利器”和分享主題。
疫情下,海外華文教師使出“十八般武藝”釋放漢語魅力,也與當地學生和家長結下了深厚情誼。
章舒燕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收到了泰國家長手縫的口罩,鄒幸霏的學生們會經常制作暖心賀卡表達對她的愛。“漢語讓大家聚在一起,又共同經歷特殊時期,收獲的這份情感異常珍貴。”章舒燕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