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慌慌張張,只為碎銀幾兩,偏這碎銀幾兩能解萬種愁腸。李光前忙忙碌碌,富甲一方,只為世人解萬種愁腸。他傾其全部身家,捐助公益,惠澤至今;獻血18次,直至70歲方休……
寧可身受凍不要“改姓毯”
1893年,李光前出生在南安縣梅山芙蓉鄉(今南安市梅山鎮競豐村),在家排行老二,有一個哥哥和弟弟。他幼年家境貧寒,但其父李國專對他們的教育相當重視,先后送他們去私塾讀書。
后來李國專移居新加坡,1903年10歲的李光前也乘船前往。開船不久,氣溫驟降,船上的人衣衫單薄,凍得直打哆嗦。當時船上還有一人,就是“華僑旗幟”陳嘉庚,他通知全船的人,凡是姓陳的,每人發一條毛毯。船上的旅客紛紛報名說姓陳,以此拿到毛毯御寒。
不久,陳嘉庚到各船艙查看,見到一個少年仍然穿著單衣,連忙問他為什么沒去領毛毯。少年說:“先生,剛才通知說姓陳的才可以領毛毯,我不姓陳,不能冒領?!边@位少年就是李光前。他這種誠實的舉動,陳嘉庚深受觸動,說道,“我再通知一次,不姓陳的也可以領毛毯,你去拿吧”。
1907年,清政府到新加坡招收華僑子弟回國求學,李光前入選,先后在南京、北京、唐山等地學習。后就讀學校遭封閉,李光前返回新加坡,考入測量專科學校,畢業后進入商界。
1916年的一天,李光前偶遇冒雨買飯的陳嘉庚,便遞上了一把雨傘,還陰差陽錯,充當了陳嘉庚的臨時翻譯,幫陳嘉庚促成了一筆相當可觀的生意。當時陳嘉庚有意跟歐美商人直接進行橡膠買賣,但苦于無人會英文,李光前的出現讓他喜出望外,遂收入麾下,主要負責中、英文函件及對外聯絡工作。
李光前辦事干練、業務精通,不久就被升為橡膠貿易部經理。李光前深得陳嘉庚賞識,陳嘉庚有意把長女許配給李光前,便請好友從中牽線搭橋。1920年,李光前與陳嘉庚的長女陳愛禮結為夫妻。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李光前成為陳嘉庚公司的強有力支柱,也學到許多知識,積累了大量經驗,已過而立之年的李光前準備獨立創業。1927年,李光前以10萬元(叻幣,下同)的價格,從一位英國種植家手上買下了1000多英畝橡膠園,但陳嘉庚卻為之擔心不已,原來,這塊橡膠園如此便宜,是因為膠山上有老虎,傳言曾吃掉割膠的工人。
李光前對這塊橡膠園有著自己的想法,他曾經在英文報刊上看到,當地政府有意在這附近開辟公路,公路一開,老虎自然絕跡。果不其然,公路修建后,橡膠園價格暴漲。1928年李光前把這塊橡膠園以40萬元的價格售出,為日后創業積累了資本。1928年,李光前創辦了南益橡膠公司。
上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爆發經濟危機,李光前縱橫捭闔,南益公司渡過難關,而后迅速擴大生產和購銷網絡,向新加坡島外擴展業務;作為當時華商銀行第一股東,為應對全世界的經濟蕭條帶來的影響,李光前推動華商銀行與其他兩家銀行合并,共克時艱,最終發展成為了財雄勢大的新加坡華僑銀行。上世紀30年代中期,李光前躍居華人首富,是新加坡、馬來亞等地家喻戶曉的“橡膠大王”“黃梨大王”。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李光前在美國紐約創辦西亞公司。1941年,李光前已經成為世界頂級“橡膠大王”。同年,李光前赴華盛頓參加國際橡膠會議。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他被迫滯留在美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李光前回到新加坡,積極協助當地的復興及重建工作,并努力恢復自己遭到嚴重破壞的產業。為了表彰李光前對當地教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所作出的貢獻,1957年9月,馬來亞授予他“拿督”(Dato)榮銜。1964年,馬來西亞國家最高元首封給李光前P·M·N(意為“護國將軍”)的稱號。
到上個世紀60年代,李光前所屬橡膠園的總面積已達1.85萬英畝,擁有15個廠、20個辦事處,實際掌握世界天然橡膠貿易總額的1/8。于此同時,李光前進行多元化經營,涉足銀行、黃梨、木材、印刷、餅干、榨油等多個行業。
輔佐陳嘉庚熱血助抗戰
經歷了生活苦楚,見識了列強凌辱,李光前熱切期盼祖籍國富強、民族振興。青年時代的他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該會海外支部的活動。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后,李光前擔任董事會主席的《南洋商報》,揭露日軍侵華罪行,謳歌祖籍國人民英勇抗戰。
1937年9月,李光前、陳六使等人到陳嘉庚在新加坡的辦公處怡和軒,希望陳嘉庚領導新加坡、馬來亞的籌賑抗日工作,并表示愿意出錢出力。同年10月10日,新、馬華僑籌賑祖國傷員難民大會委員會成立(后簡稱新加坡籌賑會或星華籌賑會),陳嘉庚任主席,李光前率先捐獻了10萬元。
1938年陳嘉庚與其他僑領共同發起組織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李光前積極參加了該組織的籌備,并在代表大會上被選為南僑總會第一屆常務委員會委員。李光前積極參加該會組織的各項抗日救國及籌賑活動,同時還購買了一定數額的救國公債。
1939年,李光前被選為新加坡華商的最大組織中華總商會主席,他在任職期間,團結廣大華商,維護他們的權益,資助抗日救國。
在李光前被迫滯留美國期間,仍然念念不忘祖籍國的抗日事業,利用在世界紅十字會美國分會工作之機,積極發動僑胞捐款救濟祖籍國的抗日傷員和難民。
熱心興教育造福后來人
在陳嘉庚傾資興學精神的感召下,1939年,李光前獨資在家鄉南安芙蓉鄉創辦國專小學;1943年,他捐資創辦國光中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李光前看到了祖籍國的新生,戀祖愛鄉的熱情更加高漲,捐巨資發展家鄉教育事業。1952年,李光前興建梅山學村,成為一個聞名中外的學村,擁有幼兒園、小學和中學,領有醫院、影劇院、植物園、體育場、水廠、電廠等。這時期,李光前還擴大了國光中學、國專小學、國專幼兒園。
1934年,陳嘉庚公司歇業后,李光前不僅竭力支持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村所需辦學經費,還捐資給廈門大學新建禮堂、擴建校舍和增加文體設施。1950年,李光前籌集600多萬港幣,由陳嘉庚統一籌劃修復被國民黨飛機炸毀的廈門大學校舍。
1934年,李光前接任陳嘉庚的南洋華僑中學董事長職務,長達22年之久。在這20多年間,他還負擔該校每年的大部分費用。1953年至1957年,李光前共捐助了120多萬元給南洋大學作建?;稹4送猓磕赀€捐給該校優秀生獎學金。
1962年1月1日,李光前被聘為新加坡大學首任校長,期間,他推動設立新加坡大學醫藥研究所,并捐助100萬元作該研究所的教育基金。
捐獻數億元不舍隔夜飯
1952年,李光前將其家族擁有的南益公司及子公司總股份的40%捐出,設立李氏基金會。1964年,李光前把自己在南益集團的股份全部轉入基金會,據估計,這筆股份每年有5000萬—1億元的收入。李氏基金會根據李光前定下的“取之以道,用之以道”的原則,廣行善事,受益者不計其數,是華人最早建立的基金會,影響最為廣泛。至今李氏基金仍然存在并貫徹李光前生前意愿。
李光前平生對公益事業動輒捐獻十萬、百萬,但個人生活卻很節儉,一簞食,一瓢飲,一陋室爾。日常生活中,李光前煙酒不沾,平時最愛吃的食物是番薯粥和花生豆,也不舍得倒掉隔夜的飯菜,在新加坡每次乘坐有軌電車都買三等位的票……
李光前夫婦從不做壽,他們認為這除了浪費時間、金錢外,沒有任何意義。一天,李光前去醫院獻血,而這一天是他的70歲生日。這一次獻血不是他第1次獻血,而是第18次。
1965年1月,李光前患肝癌,2月他回到上海就醫,醫生診斷時發現他竟營養不良,不禁愕然。經中、西醫生的精心治療,病情有所好轉。周恩來總理十分關切,親自會見并慰問了他,對李光前在興辦教育、熱心公益事業,促進華僑華人與當地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合作等方面所做的工作,慰勉有加。周總理和李光前夫婦還合影留念。
1967年2月,李光前終因操勞過度,再次病發,雖經多方醫治,仍搶救無效,于6月2日逝世。《南洋商報》以《一代完人英靈不泯》為題進行了報道。盡管李光前臨終前曾告訴家人,喪事從簡,不用哀樂,不用鑼鼓,遺體火化,悄然辭世,但聞訊參加葬禮的人有6000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