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佛坪縣長角壩鎮沙窩村拍攝的山茱萸花(3月7日攝)。秦嶺,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是中國地理上重要的南北分界線。作為生態屏障的秦嶺山脈還發揮著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等諸多功能。同時,秦嶺也被譽為中國的“生物基因庫”,域內現有陸生野生動物580余種。被稱為“秦嶺四寶”的大熊貓、朱鹮、羚牛、金絲猴四種珍稀動物,其種群和棲息地面積近年來不斷增長。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陜西平利縣長安鎮洪福茶山,道路兩旁的春梅盛開(3月2日攝,無人機照片)。秦嶺,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是中國地理上重要的南北分界線。作為生態屏障的秦嶺山脈還發揮著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等諸多功能。同時,秦嶺也被譽為中國的“生物基因庫”,域內現有陸生野生動物580余種。被稱為“秦嶺四寶”的大熊貓、朱鹮、羚牛、金絲猴四種珍稀動物,其種群和棲息地面積近年來不斷增長。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秦嶺羚牛在森林中“漫步”(2019年6月27日攝)。秦嶺,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是中國地理上重要的南北分界線。作為生態屏障的秦嶺山脈還發揮著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等諸多功能。同時,秦嶺也被譽為中國的“生物基因庫”,域內現有陸生野生動物580余種。被稱為“秦嶺四寶”的大熊貓、朱鹮、羚牛、金絲猴四種珍稀動物,其種群和棲息地面積近年來不斷增長。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秦嶺塔云山雪后初霽、云海繚繞(2019年3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秦嶺,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是中國地理上重要的南北分界線。作為生態屏障的秦嶺山脈還發揮著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等諸多功能。同時,秦嶺也被譽為中國的“生物基因庫”,域內現有陸生野生動物580余種。被稱為“秦嶺四寶”的大熊貓、朱鹮、羚牛、金絲猴四種珍稀動物,其種群和棲息地面積近年來不斷增長。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夕陽下的華山(2019年12月4日攝,無人機照片)。秦嶺,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是中國地理上重要的南北分界線。作為生態屏障的秦嶺山脈還發揮著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等諸多功能。同時,秦嶺也被譽為中國的“生物基因庫”,域內現有陸生野生動物580余種。被稱為“秦嶺四寶”的大熊貓、朱鹮、羚牛、金絲猴四種珍稀動物,其種群和棲息地面積近年來不斷增長。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陜西佛坪縣熊貓谷內拍攝的秦嶺金絲猴(2018年8月3日攝)。秦嶺,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是中國地理上重要的南北分界線。作為生態屏障的秦嶺山脈還發揮著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等諸多功能。同時,秦嶺也被譽為中國的“生物基因庫”,域內現有陸生野生動物580余種。被稱為“秦嶺四寶”的大熊貓、朱鹮、羚牛、金絲猴四種珍稀動物,其種群和棲息地面積近年來不斷增長。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陜西少華山秋景(2019年10月30日攝,無人機照片)。秦嶺,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是中國地理上重要的南北分界線。作為生態屏障的秦嶺山脈還發揮著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等諸多功能。同時,秦嶺也被譽為中國的“生物基因庫”,域內現有陸生野生動物580余種。被稱為“秦嶺四寶”的大熊貓、朱鹮、羚牛、金絲猴四種珍稀動物,其種群和棲息地面積近年來不斷增長。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秦嶺西安段灃峪口雪景(2019年11月25日攝,無人機照片)。秦嶺,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是中國地理上重要的南北分界線。作為生態屏障的秦嶺山脈還發揮著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等諸多功能。同時,秦嶺也被譽為中國的“生物基因庫”,域內現有陸生野生動物580余種。被稱為“秦嶺四寶”的大熊貓、朱鹮、羚牛、金絲猴四種珍稀動物,其種群和棲息地面積近年來不斷增長。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陜西佛坪縣熊貓谷內拍攝的秦嶺金絲猴(2018年8月3日攝)。秦嶺,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是中國地理上重要的南北分界線。作為生態屏障的秦嶺山脈還發揮著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等諸多功能。同時,秦嶺也被譽為中國的“生物基因庫”,域內現有陸生野生動物580余種。被稱為“秦嶺四寶”的大熊貓、朱鹮、羚牛、金絲猴四種珍稀動物,其種群和棲息地面積近年來不斷增長。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秦嶺西安至寧陜段秋景(2019年10月18日攝,無人機照片)。秦嶺,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是中國地理上重要的南北分界線。作為生態屏障的秦嶺山脈還發揮著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等諸多功能。同時,秦嶺也被譽為中國的“生物基因庫”,域內現有陸生野生動物580余種。被稱為“秦嶺四寶”的大熊貓、朱鹮、羚牛、金絲猴四種珍稀動物,其種群和棲息地面積近年來不斷增長。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