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文化】
福建日報社 福建省文物局 合辦
2020年第5期
平潭殼丘頭考古遺址公園念望舒 攝
文物名片
殼丘頭遺址群
殼丘頭遺址群主要位于平潭綜合實驗區蘇平片區山顯美村至劍湖村之間,最早發現于1958年,是福建沿海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6500年至5500年,代表著閩臺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早期文化。目前,殼丘頭遺址群包括殼丘頭遺址、東花丘遺址、龜山遺址,總占地面積超過16萬平方米,2019年被公布為第八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距今6000年前后,人類開始有組織、有規模地向沿海島嶼遷徙,這是人類開發海的開始,而殼丘頭文化遺址的時間點和南島語族向海洋遷徙的時間點剛好吻合,殼丘頭先民在地理和時間節點上最具備向海洋遷徙的條件。
前世傳奇
探尋福建海洋文明基因
講述人 范雪春(福建博物院研究員、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院長)
平潭殼丘頭遺址,考古定性為福建海洋文化肇始的地方,是閩臺史前文化之源,是目前福建沿海地區發現最早的一處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也是臺灣海峽西岸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平潭也因此被考古學界認為是研究南島語族起源地的關鍵區域。
距今6500多年前,殼丘頭處于山麓與海灣間的臺地之上,北依低矮的馬后埔山,南面為古海灣灘涂,海拔僅5米,地勢平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東臨海灣不足百米,北為連綿低矮丘陵,是依山面海的好地方。
這里為殼丘頭先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充足的天然資源,成為海岸邊一處理想聚居的地方。先民在此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史前海洋文化,考古發掘佐證了殼丘頭的原始居民過著定居的采集漁獵生活。
平潭地處閩江口,四面臨海,與臺灣隔海相望。考古專家在殼丘頭遺址挖掘出大量的海生貝類、魚類骨骼,說明捕撈是當時一項更重要的食物來源,故有學者將其概括為海洋性適應型經濟。先民利用骨錐、骨匕和凹石,通過撬取或砸擊的方式,獲取貝殼中的肉質。
遺址群還發現以平面呈梯形的小型石錛為代表的磨制石器,此外還有少量的穿孔石器。生產工具中石錛普遍較小,小者長度僅有3.5厘米,很難作為單體農業工具使用,而應是作為裝柄的復合工具,用來采集或攫取食物,更有可能是用于修房、造獨舟破木的木工工具。
食物需要器皿盛放。殼丘頭先民在獲取食物后,使用支座支起碩大的陶釜烹煮。當時,陶器外表的紋飾雖然簡單,但種類不少,包括壓印貝齒紋、戳點紋、刻劃平行條紋、指甲紋、鏤孔等,總體上陶器顏色以灰、黑、灰黃、紅、褐色為主,明顯火候不勻,溫度不高,但其裝飾體現了殼丘頭先民原始的審美觀念。
殼丘頭文化并非孤立存在的,相似的史前遺址曾見于福建發現的平潭祠堂后遺址、南厝場遺址、閩侯曇石山遺址下層、溪頭遺址下文化層等。另外,南至廣東、東到臺灣,皆存在與殼丘頭文化特征相似的文化類型或遺址,說明此類遺存于中國東南,甚至可以將眼光投向更遠的越南所在的中南半島,那里是東南土著的文化,是其后形成的百越族群的祖先型文化。
殼丘頭文化正處于南島語族離開大陸向海洋遷徙的歷史時期,因其文化面貌反映了該地區史前文化向島嶼擴散的跡象和趨勢,近年來已經成為國際南島語族研究的熱點區域。
距今6000年前后,人類開始有組織、有規模地向沿海島嶼遷徙,這是人類開發海的開始,而殼丘頭文化遺址的時間點和南島語族向海洋遷徙的時間點剛好吻合,殼丘頭先民在地理和時間節點上最具備向海洋遷徙的條件。
20世紀以來,考古學家、語言學家、民族學家以各自的方法相互結合,認為南島語族的起源地在亞洲大陸的東端,甚至確指是中國的東南沿海。值得一提的是,林惠祥與凌純聲兩位老先生首次指出了中國東南的百越族群是馬來人的起源,其重要的意義在于將中國東南與南島語族納入了統一的土著文化共同體。
殼丘頭文化與臺灣的大坌坑文化之間有較多的共性,也已證實閩臺之間的史前文化早在6500年前便有交流互動。著名的考古學家張光直認為,臺灣最早的大坌坑文化“如果代表臺灣本島內南島語族的祖先,那么臺灣應該至少是原南島語族的老家的一部分”,“如果(金門)富國墩文化是大坌坑文化在臺灣海峽西岸上的表現,那么考古學的研究已經初步地把南島語族的起源推上了福建和廣東的海岸”。
目前,國際學術界普遍觀點是:距今大約6000年前,居住在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先民開始駕舟出海、逐浪而徙,第一站抵達臺灣登島而居,距今5000年左右擴散到菲律賓,之后繼續向東向南遷徙,將文明的火種撒向廣袤的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區,形成了現在世界上最龐大的分布于南太平洋及印度洋島嶼的南島語族族群。
從“原百越—南島”一體化進程的視角來審視這一龐大的課題,殼丘頭文化作為百越的祖先文化(即原百越文化),將對“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的研究起到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