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臺駙馬》劇照 張敬武 攝
東南網(wǎng)12月1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卞軍凱)簡陋的鄉(xiāng)村戲臺,神圣的藝術殿堂,因為一部閩劇,有了讓人驚喜的聯(lián)結。上月,在福州舉行的第十六屆中國戲劇節(jié)上,作為唯一一部由民間職業(yè)劇團獻演的劇目,馬尾區(qū)海峽閩劇團的《龍臺駙馬》不光聚攏了戲迷人氣,同時廣受專家好評,實現(xiàn)了從鄉(xiāng)村戲臺到國家級戲劇盛會的藝術躍升。它的成功,也為民間職業(yè)劇團突破自身瓶頸樹立了信心,作出了探索——
演員唱一句,觀眾鼓一次掌
《龍臺駙馬》的主角原型林存是宋代歷史人物,生于馬尾區(qū)瑯岐鎮(zhèn)龍臺村。劇中,林存高中狀元被招為駙馬,奉旨前往臺州嘉勉考察“蟋蟀宰相”賈似道之侄、臺州縣令賈文章。他意外遇見賈文章欲拆岳廟捉蟋蟀以致打死廟祝,激起民憤。林存怒斬賈文章,賈似道反而奏請皇帝為林存加官晉爵。一場斗智斗勇的生死搏斗就此展開。
“劇目初創(chuàng)于7年前,當時全劇的思想高度不夠,藝術上也比較粗糙。”海峽閩劇團團長楊碧霞坦言。由于故事為當?shù)厝罕姸炷茉敚搫∫坏桥_便大受歡迎。楊碧霞記得,首演在龍臺村,“禮堂里聚滿了觀眾,為了看到臺上的演出,有人甚至站在貢桌上”。
此后,《龍臺駙馬》成了該團火爆市場的保留劇目,每年都要演出100多場,至今已累計演出超過800場。去年,劇團赴馬祖演出。臺上,駙馬攜公主返鄉(xiāng)探親,林存介紹閩江口風光,唱道:“馬尾對面是馬祖,一衣帶水咫尺間。雙馬相依同兄弟,同根同宗同江山……”臺下,許多馬祖觀眾聽到這些唱詞,勾起了內(nèi)心深處的鄉(xiāng)愁,情到深處,難以自已。“當時,演員每唱一句,觀眾就鼓一次掌,很多人邊看邊流淚。”楊碧霞回憶說。
咬著牙打磨,熬出一部精品
對民間職業(yè)劇團而言,生存是第一位的,“每年要演幾百場才能活下來”。因此,民間團對于劇目難有精力打磨提升。《龍臺駙馬》已然成功,是否就這樣一直演下去?
楊碧霞不這樣想。一輩子結緣閩劇的她,依舊懷揣夢想——打造舞臺精品。
2018年初,海峽閩劇團第一次報名參加福州市戲劇會演。對滾瓜爛熟的《龍臺駙馬》,劇團從劇本修改入手,開始了一輪痛苦的磨煉。為了適應修改后的新劇本,在每天保證商演的同時,劇團成員壓縮休息時間,擠出排練的空隙。沖刺排練階段,演員們累得直接“癱”在舞臺上。
當年7月,《龍臺駙馬》在福州市第24屆戲劇會演中榮獲“重點扶持劇目第一名”,同時獲得參加省級戲劇會演的資格。接下來,該劇又經(jīng)歷了一輪自我否定與更新。“《龍臺駙馬》有過三次‘蛻變’,每次都會經(jīng)歷半年至一年的‘陣痛期’。”楊碧霞說,“好劇需得千錘百煉!為了理想,我們堅持了下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11月,海峽閩劇團攜《龍臺駙馬》獲得福建省第27屆戲劇會演劇目一等獎,是全省獲此獎項的唯一一家民間劇團。更鼓舞人心的是,當年底,在中國文聯(lián)、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聯(lián)合主辦的2018年民間職業(yè)劇團晉京展演活動中,海峽閩劇團作為福建唯一代表,把《龍臺駙馬》搬上首都大舞臺。
那次晉京演出,《龍臺駙馬》獲得諸多點贊,為入選中國戲劇節(jié)奠定了基礎。“今年8月,得到參演中國戲劇節(jié)的消息,我們喜出望外。那代表著中國戲劇創(chuàng)作與表演的最高水平,是民間劇團夢寐以求的藝術殿堂。”楊碧霞說,為了能在中國戲劇節(jié)上光彩亮相,劇團將《龍臺駙馬》的演出邀約一一謝絕,大家把時間、精力都留給劇目的打磨。
“雖然我們是民間劇團,但一樣追求高水平的藝術呈現(xiàn)。這次參演中國戲劇節(jié),是我們一生珍貴的記憶。”該劇導演林建萍感慨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