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次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2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近1300名歸僑僑眷代表與來自110多個國家的近700名海外僑胞特邀嘉賓歡聚一堂,建言獻策共話僑聯工作。

開幕式現場。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會上宣讀了《中國僑聯、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關于表彰中國僑界杰出人物和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的決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僑聯關于表彰全國僑聯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的決定》《中國僑聯關于表彰全國僑聯系統先進組織和先進個人的決定》,并為獲獎單位和個人頒獎。其中,丁列明、盧永根、谷建芬(女)、張明榮(女)、陳香美(女)、周琪、高福、高德榮、譚蔚泓、潘建偉等10人,獲選“中國僑界杰出人物”。

8月29日,第十次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會上宣讀了《中國僑聯、國務院僑辦關于表彰中國僑界杰出人物和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的決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僑聯關于表彰全國僑聯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的決定》《中國僑聯關于表彰全國僑聯系統先進組織和先進個人的決定》,并為獲獎單位和個人頒獎。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科研、教育、企業、基層僑務工作者……他們的身份不盡相同,卻都用行動踐行著僑屆人士的擔當;發揮獨特優勢,作出積極貢獻,他們不僅展現出愛國愛鄉的赤子情懷,也弘揚著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今天,小僑就帶大家一起,聽一聽他們的故事。
谷建芬:為祖國譜曲 為孩童寫歌
《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綠葉對根的情意》《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國》……這些膾炙人口的歌曲出自著名作曲家、歸僑谷建芬之手,深情的旋律唱出她對祖國的眷念。
谷建芬在日本度過童年,母親很重視她的音樂啟蒙。6歲時,谷建芬隨家人回中國,定居大連,音樂一直在她生命里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對新時期有強烈感受的谷建芬,譜寫了《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再現當時中國青年的精神活力,激發出人們心靈的共鳴。歌曲傳唱全國,經久不衰。
谷建芬還創作過另一首知名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國》。她告訴中新社記者,“譜曲時,基本上是一氣呵成的,感到非常舒暢,就好像是宣泄了對祖國母親的深情。”

資料圖
幾十年藝術生涯中,谷建芬創作作品近千首,享譽海內外,被譽為“改革開放后最重要的通俗音樂創作者”。她用歌聲記錄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激情澎湃,描繪了祖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豪情滿懷。
20世紀80年代,谷建芬克服重重困難,創辦了“谷建芬聲樂培訓中心”。談到招收“徒弟”的標準,她說,“必須把歌唱得讓我感動到渾身起雞皮疙瘩、讓我流淚!”
長年的投入,谷建芬培養出一大批優秀歌手,如蘇紅、毛阿敏、那英、解曉東、孫楠等,為中國流行音樂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后來,谷建芬很少再寫流行歌曲。“因為歌壇一些流行音樂的創作并不是和人的心靈相結合,而是為了成名。這不是我想做的。”

第十次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開幕式現場。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告訴谷建芬,“現在的孩子都沒有歌唱了。”于是,從2005年開始,70歲高齡的她從唐詩宋詞中遴選作品,譜寫成《新學堂歌》,歌曲動聽的旋律讓孩子更快樂地親近、學習和傳承經典。
13載歲月50首創作,《春曉》《詠鵝》《長歌行》《靜夜思》……即使途中經歷親人離世之痛,谷建芬依舊堅持完成《新學堂歌》,并在國內部分學校進行推廣。當最先完成的古詩詞歌曲被稚嫩的童聲唱出來時,谷建芬泣不成聲。
為了讓海外青年、華裔后代也能與中國古代圣賢輕松對話,深刻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谷建芬開始在國外的中文課堂推廣《新學堂歌》。她提到,日本有一所小學的孩子和老師聽了這些歌曲之后很驚訝,發現原來中華古詩詞的韻律可以這么美。
“創作《新學堂歌》比我之前的創作都更有意義。”谷建芬對記者說,“作為歸僑作曲家,如果能為中華文化傳承做一點事兒,為孩子們留下些歌曲,我這一生就沒有白來”。
高德榮:獨龍江邊的守護者
巍峨的高黎貢山和擔當力卡山之間,獨龍江激蕩其中,而后逶迤向西,奔流進入緬甸。
在江邊的河灘臺地和山腰上,是中國云南貢山縣獨龍江鄉。在此繁衍生息的獨龍族,是中國人口最少、最為貧困的少數民族之一。
從前,曾受雪峰阻隔,民眾過著刀耕火種、結繩計日的原始生活;如今,已基本實現脫貧,向小康邁進。巨變之中,原云南省怒江州人大常委會副巡視員、獨龍族僑眷高德榮在脫貧攻堅一線,堅守了四十余年。
“不管過去還是現在,我所有的想法,就是讓族里人過得好一點。”剛剛被中國僑聯、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授予“中國僑界杰出人物”榮譽稱號的高德龍,在第十次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期間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改善獨龍族生活質量,高德榮步履不停。1988年,高德榮任獨龍江鄉鄉長。在他的奔走下,鄉里擴建了衛生院和中心校區,新建了小型電站和人馬吊橋。
2005年,持續暴雪導致貢山嚴重受災,時任貢山縣縣長的高德榮親自任道路搶修組組長,10多天里跑遍怒江沿岸二十幾個村委會。
2006年,調入州人大的高德榮主動放棄相對優越的工作環境,申請把“辦公桌”搬到獨龍江畔。在他看來,無論身居何職,掌握基層情況都是自己的責任。他說,“我的同胞還在受窮,我不能到外面享福”。
為獨龍族尋找脫貧產業,高德榮從未停歇。高德榮曾邀專家考證種植草果的可行性,在青蛇、螞蟥出沒的江畔搭好棚子,向4000余位鄉親傳授技術。目前,全鄉草果面積達66086.5畝,產值達1300萬余元人民幣。
此外,高德榮還根據獨龍江氣候特點,帶領鄉親在密林深處套種草果、花椒、重樓,發展中蜂養殖。如今的獨龍江畔,草果飄香,“蜜”香四溢。到2017年底,除迪政當村15戶50人未脫貧外,獨龍江鄉其余全部實現脫貧。
鄉里人生活得越來越好,高德榮心中,逐漸惦念起海外同胞。他告訴記者,獨龍江鄉與緬甸北部葡萄縣山水相連,世世代代,中緬獨龍族同飲一江水。
“我父親1958年出國定居于緬甸葡萄縣木克嘎村,1960年回國;母親就是從木克嘎村嫁進中國的。”高德榮介紹,獨龍族發源于中國,海外獨龍族大多數生活得非常困苦,“等我們自身發展得再好些,希望能幫海外族人,解決一些問題”。

高德榮(前)手捧榮譽證書。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如今,高德榮已是花甲之年。常年風吹日曬讓他皮膚黝黑,佝僂的身形和手上的老繭,記錄著這位老干部的過往。
退休后,高德榮依然守在獨龍江邊,守在他熟悉的小路旁、寨子里、火塘邊、樹蔭下。為確保將來獨龍江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高德榮一發現有施工隊和群眾亂砍濫伐,一定不留情面,向鄉林業所舉報。
獨龍鄉林業自然保護所副所長和小陽說,近三年老縣長舉報的案例不下10件。貢山縣林業局負責人也說,老縣長一人對獨龍江動植物的保護,相當于7至8個森管員的力量。
高德榮告訴記者,“黨和國家對我們獨龍族幫扶了很多,我們自己也要爭氣,不掉隊、不拖后腿,到2020年,用最好的面貌,跟全國其它兄弟民族一起步入小康!”
張明容:為僑服務 難得“糊涂”
張明容是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區鴨園鎮僑聯工作站負責人。二十幾年如一日,她為當地歸僑僑眷送溫暖、排憂愁、解困難,成為大家口中親切的“傻大姐”。
1947年出生于朝鮮新義州,張明容5歲隨父回國定居吉林通化。經歷了戰爭年代,張明容說,她對共產黨懷有深厚感情。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她想為社會做點事兒。
“一開始,大家有困難找我,我就去幫忙。”張明容一臉真誠地告訴中新社記者,糊里糊涂這么多年就過來了。但這份“糊涂”,很難得。
1993年,張明容自發組織鴨園鎮、鐵廠鎮、五道江鎮等三鎮五社的歸僑僑眷成立鴨園鎮僑聯工作站。為建立健全組織名冊,她靠著雙腳翻山越嶺、騎著自行車走街入戶,最終讓當地360余名歸僑僑眷有了自己的“家”。
工作站沒有活動基地,她就把自己家寬敞的東屋騰出來,自費購置辦公座椅及相關書籍,設置僑法和僑務知識宣傳欄,自己和孫女住進狹小的西屋;為了解僑情,張明容定期組織召開聯絡站成員會議,定期深入到歸僑僑眷家中走訪慰問,從而全面了解掌握歸僑僑眷的生產生活情況。
多年來,張明容騎著一輛加重28自行車,帶著慰問物資,走遍了3個鎮所有的村(組)和社區,走進每戶歸僑僑眷家中。除了運送慰問物資,她還積極協調奔走,維護歸僑僑眷的切身利益。
二十幾年來,張明容幫助18戶貧困歸僑僑眷辦理了低保;為9戶歸僑僑眷解決危房問題;積極與上級政府部門溝通聯系,幫助特困、下崗歸僑僑眷學習就業技能,為他們創造就業機會……
這些年來,張明容自掏腰包幫助貧困和殘疾歸僑僑眷合計30余次;從1996年開始,她共資助小學生、中學生、高中生8人。“好多人都問我圖什么。”張明容說,自己什么都不圖,每次幫到歸僑僑眷,心里就是高興,“能為社會服務是最讓人高興的事。”
談及獲評“中國僑界杰出人物”稱號,張明容說,這是一份榮譽,也是一份責任。“有一份力,發一分光,自己還能干得動,會繼續做好為僑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