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免费福利-午夜免费福利片观看-午夜免费福利网站-午夜免费福利影院-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SENAU INDEX

踐行“教育救國”的著名華僑陳光純

2018-06-08 11:33 吳伊望 蔡嘉源 來源:福建僑報 責任編輯:蘭楚文

踐行“教育救國”的著名華僑陳光純

編者按:在泉州,位于中山中路345號的陳光純故居,為泉州最老的洋樓之一,被列入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泉州古城示范區。位于鯉城區學府路的陳光純墓,是泉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今年是愛國華僑陳光純先生誕辰165周年,陳光純先生的外孫女吳伊望偕夫君蔡嘉源撰文,追憶陳光純“教育救國”的傳奇人生,緬懷先賢愛國愛鄉精神。

陳光純(1853-1924),南安梅山藍園(今“官園”村)人,幼年隨父移居菲律賓,后繼父業,勤奮經營,逐步發展成為馬尼拉市著名富商。陳光純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更是個熱盼祖國富強的愛國華僑。他追隨孫中山投身民主革命,民國初年回歸泉州興辦實業,傾盡心力辦學育才,為救國救亡不懈奮斗。

參加同盟會 追隨孫中山投身民主革命

在菲經商期間,他親身感受到外國殖民統治下民眾生活的艱難困苦,極力主張振興實業,發展教育,隨即在馬尼拉創辦一所華僑小學,培養華僑子女。

1894年“甲午戰爭”,清政府于1895年4月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及澎湖列島,賠款2億兩白銀。《馬關條約》刺激了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面臨民族滅亡的嚴重危機,極大地激起了包括陳光純在內的愛國華僑對日本侵略者及西方列強的憤慨,痛恨清政府的腐敗與無能。不惑之年的陳光純慨然嘆道:中國之落后,在于文化之落后;文化之落后,在于教育與科學的落后。只有發展教育,振興實業,方能救國救民于水火。

19世紀末,美國在中美洲以武力從西班牙手中搶得古巴為其殖民地;1898年又在太平洋發動“美西戰爭”,從西班牙手中奪得菲律賓成為新殖民者。國際形勢隨強權而變化,讓陳光純痛感“弱肉強食,落后挨打”,更加堅定了教育救國、振興實業的理念,于是他數度來往于馬尼拉與泉州兩地,同歸僑、中國同盟會泉州分會會長蔣報策一道,于1911年創建泉州華僑公會,并于1915年就任該會第四屆總理,積極謀劃教育救國與振興實業事宜。

辛亥革命前夕,孫中山先生遍訪華僑眾多的東南亞國家,竭力宣傳民主革命,主張推翻滿清,建立中華。冀望救國救民于水火的陳光純,由衷擁護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慷慨認購孫中山為籌措革命經費而發行的巨額公債,并動員僑社踴躍認購,以實際行動支持孫中山革命。

泉州第一家現代工廠和中山路的110多間店面

1911年,受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勝利的激勵,陳光純決心踐行教育救國與振興實業的主張,就在民國元年,將在菲律賓經商的巨額資本轉回中國,在泉州購置大片土地,先后在鯉城中山路及花巷等地建屋110多幢,辦學校、開店鋪、設工廠,矢志發展教育與實業。

民國初期,泉州實業經濟很少,陳光純除了在中山北路開辦多家食品店鋪之外,重點投資開辦一家卷煙廠,廠名叫“永康成”。該廠址在泉州花巷口中山路東側,是一座鋼混結構的三層高樓,面積3000多平方米,成為當時泉州第一家現代工業企業,也是當時中山路第一座高層建筑。

夫妻女兒齊上陣 開辦4所學校以啟民智

明清之際,私塾遍及泉州城鄉,以傳播儒家思想為主要教學內容。陳光純主張發展現代教育,與華僑富商洪明炭先生合作,在泉州創辦第一所有數、理、化課程的“啟明中學”,開啟民智,照亮社會。陳光純矢志不移地踐行發展教育、振興實業的宏愿,于1917年偕夫人魏理達毅然回國定居于泉州,成為民國初年回歸泉州的首個華僑富商。與陳光純夫婦同時回國定居的還有他們的三個女兒,長女陳慈義、三女陳淑美(陳甘敏)、四女陳淑璣。

1919年,“五四”運動風起云涌,陳光純從學生愛國行動中看到中國天空露出了曙光,進一步點燃了辦學以培養青年學生的激情,他當即決定將剛剛落成的原本擬作住家的宏大住宅區,即現在花巷內30號紅磚高樓改為校區,獨力創辦起“啟明女校”。該校東與中山路沿街的商鋪為鄰,西鄰舊時郵政局,北界奎霞巷,南臨花巷口,為泉州有史以來專供女子求學的第一所女子學校。為辦好這所“啟明女校”,陳光純將在福州女子師范學校畢業的三女兒陳淑美(陳甘敏)、四女兒陳淑璣安排在“啟明女校”執教,并由其長女陳慈義擔任學校的教務長,管理學校的教學工作。

“啟明女校”的創辦,在泉州城內外引起了不少漣漪,要求報名入學者絡繹不絕。該校初始為完全小學,后為滿足民眾求學的殷切期望,先后增辦了啟明實習班、啟明師范速成班,往后又增設啟明初中部,繼而增設啟明國文專修院。學生成倍增長,學校規模迅速擴大。與此同時,在泉州開元寺內準提禪寺內,由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泉州分會領導人許卓然、葉青眼等人于1910年創辦的“西隅學堂”(后改稱西隅小學),經濟正陷入困境,請求陳光純擔任該校董事長,承擔該校辦學的全部經費,陳光純慨然答應,并且在擔任董事長期間,時常親臨該校督導,彰顯其教育救國的堅定理念。

“五四”運動之后,大眾求學的熱情不斷高漲,“啟明女校”原來的校舍規模已經遠不能適應辦學的需求,深受青少年求學熱情所鼓舞的陳光純,又傾巨資在花巷許厝埕購買大片土地,將之建設成專供“啟明女校”“啟明國學專修學院”使用的新校區。擬建的新校區范圍很廣,土地面積有6000平方米,陳光純不惜投資采用當時稀少而昂貴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不久后在花巷許厝埕矗立的這座教學大樓,成為當時泉州城內最大、最高的標志性建筑。著名歷史學家、廈門大學教授張星烺,于1926年11月到泉州訪古期間,曾登上該幢大樓,據其《泉州訪古》一文所記:“三級高樓,巍峨入云,在全城中,實為第一,余等升至屋頂高臺,遠眺全城風景,盡在目中。”

陳光純還在校區西側購置一塊地皮,建設一座歐洲“哥特式”尖頂的天主教堂,還有配套的修女樓。接著,陳光純邀聘葡萄牙神父來布道,接受一批貧困而虔誠的女信徒住進修女樓,沒多久,城鄉天主教徒猛增。面對學校、教會雙雙呈現興旺景象,天主教虔誠信徒陳光純作出了一個令人驚嘆不已的決定:將多年花巨資建設的新校區、新教學大樓及新建的天主教堂“三新”產權,全部捐獻給泉州天主教會。泉州解放時,該新校區及教學大樓成為泉州市人民政府最初的辦公用所。后來,市政府給予了天主教會經濟補償,然后翻建成泉州市政府辦公大樓。市政府遷址后,現為鯉城區政府所在地。

把學校及天主教堂產權悉數獻捐之后,為了繼續辦好“啟明中學”“啟明女校”“國學專修院”“西隅小學”等校,陳光純經常奔走于泉州、馬尼拉之間籌措辦學經費。菲律賓華僑有感于陳光純“教育救國”的巨大熱情和成就,總是慷慨獻捐,每趟籌募都如愿以償。不幸的是,陳光純于1924年到菲律賓馬尼拉市籌款時,由于僑界熱情高漲,籌募會議過于密集,陳公純勞累過度,突患腦溢血而逝,享年72歲,后由馬尼拉市移柩泉州,葬于泉州東北城郊頂埔執節宮東側,即現今的泉州歷史文物保護單位——“藍園陳光純先生之墓”。

陳光純逝世后,其夫人魏理達繼承夫志,與長女陳慈義繼續竭力襄助“啟明女校”“國學專修院”“西隅小學”等校的辦學經費,直到1931年,經濟發生困難,“啟明女校”“國學專修院”才不得不停辦。1935年魏夫人病故,葬于陳光純陵園。

功業長存 德澤流芳

每年清明節,陳光純在泉州的后裔及我們家人均會前往獻花祭掃,緬懷先賢功德。僑居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菲律賓、新加坡和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陳光純后裔也曾多次組團返鄉拜謁,感其恩澤。

為繼承陳光純“教育救國”遺志,陳光純的孫子陳國全先生在馬尼拉王彬唐人街創辦一家名為“新疆”的華文書店,并建一個印刷廠,為華人華僑提供中文書籍,并負責為全菲華僑中小學編印華文課本。中菲1976年建交之前,“新疆書店”是全菲律賓唯一的華文書店,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憚精竭力。

同時,為紀念先祖陳光純之業績,其后裔在馬尼拉市“南安官園陳氏宗親會”會址創設陳光純圖書館,以紀念陳光純踐行“教育救國”之宏愿和早期在泉州發展實業之功績,并成立“陳光純基金會”。

實踐證明,光靠教育與實業是不可能解救舊中國于水火的。但陳光純倡導并力行興教育、辦實業以救國的精神是可歌可頌的,在當時華僑社會中也是廣受褒揚的,雖然他們的宏愿最后落空了,但也發揮了啟蒙和喚醒后人的作用。隨著1949年新中國的誕生,陳光純為之奔波數十年而未能實現的宿愿最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現了。陳光純若看到他所期盼的繁榮富強的祖國已矗立于世界的東方,定會含笑于九泉的!(吳伊望 蔡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