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葉吹奏家邱少春接受東南網澳大利亞站專訪(鄭思源 攝)
?
東南網澳大利亞12月12日訊(本網記者 鄭思源)2016年12月6日,指揮大師鄭小瑛教授率福建省交響樂團攜《土樓回響》在澳大利亞巡演。在澳三場演出中,每到第三樂章《土樓夜話》時,當小提琴聲曲漸收舒緩,邱少春已手拿一簇枝葉登場,右手撫住一片樹葉含于口中,輕啟唇齒,憂從中來的音樂瞬間從臺上行云流水地傳遞開來。沒有過多花哨的形式,一人、一葉,僅此而已,就將哀婉與思念的情思遍播全場。
《土樓回響》以其豐富的客家文化內涵以及鮮明的客家藝術表現形式,被譽為“客家文化史上絕無僅有的第一部交響樂”。在該部交響樂曲中,福建省歌舞劇院的樹葉演奏家邱少春用精湛且飽含深情的樹葉吹奏技藝感染了一場又一場的觀眾,尤其是那些從未見過這種交響樂表現形式的西方觀眾們,直言這是“畢生難忘的一次音樂會體驗”。
“樹葉吹奏進入交響樂,這應該是前所未有、劃時代的一個紀錄。”邱少春接受東南網澳大利亞站記者專訪時表示,樹葉吹奏很早以前就是客家的民間傳統藝術,這次能夠進入交響樂曲中,既是一種尊重且宣傳福建特色文化的形式,更是一種交響樂藝術實踐中的大膽創新,實現了樹葉吹奏與交響樂合作的“零突破”。
作為土生土長的客家人,邱少春從小就生活在《土樓回響》交響音樂故事的所在地,離土樓很近。“這首樂章背后的很多故事在我心里都是有很深的情感,可以說能引起我無限的共鳴。樂章在說客家人的故事,我能感覺到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土樓回響》經過十多年成功演出后,已然成為當代中西方文化結合的交響樂作品典范。時至今日,邱少春還經常能回想起當初投身這部作品時,那份簡單而純粹的初衷。
“‘我們有一部很好的客家作品,有優秀的作曲家劉湲,我的指揮,再加上山歌演唱的李天生老大爺,還有你的樹葉吹奏,讓我們四個人來共同為傳揚客家文化做一件事情,將來大家都會意識到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在《土樓回響》作品產生之初,鄭小瑛老師對我寄予了厚望。”邱少春欣慰地表示,鄭老師說得沒錯,他也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一技之長,為觀眾帶來美好的音樂體驗,更能為家鄉土樓文化的弘揚與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關于樹葉吹奏成曲的技藝,也讓眾多觀眾好奇,究竟什么樣的樹葉能適合吹奏?又是否有特定品種的葉類規定?都如何進行保存?面對記者的問題,邱少春會心一笑,似乎對此疑問早有準備。“樹葉吹奏的葉片,沒有特定的品種限定,主要看吹奏者怎么挑選。第一個條件柔韌性好,像橡皮或者簧片一樣。其次,葉面要平整,不能有凹凸,形狀帶有弧形,規范即可。”面對專業范疇里的答疑,邱老師如教師傳道授課般向記者詳細地介紹,侃侃而談。
“一葉吹,知天下”是邱少春在自己博客網站頁面上所寫的個人介紹,他秉著“以葉結緣,廣交朋友”的態度,不僅積極投身于作品的研究,提高自己的技藝,還在高校等地舉辦多場藝術講座,介紹樹葉吹奏技藝及宣傳土樓文化。同時,他還授人以漁地開班授徒,培養了許多小學、中學至大學的吹葉隊。
“希望世界各地的客家同胞都能聽到這么一首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的音樂,這是我們的目標和心愿,我愿將其作為奮斗一生的事業。”邱少春將藝術家的匠心精神正用行動完美詮釋著。
“土樓南行”悉尼站,邱少春在后臺候場(李元蔓 攝)
邱少春在霍巴特聯邦音樂廳舞臺上表演樹葉吹奏(鄭思源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