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服務社創社主席潘南弘
【背景故事:年僅15歲,父親便意外去世,全靠在母親和姐姐的支持下只身赴澳留學;服兵役時意外受傷,造成第四節脊柱粉碎性骨折;為幫助照看離異家庭的孩子,而遇襲導致失明;一生經歷如此艱難坎坷的潘南弘先生,卻始終堅定地走在命運的前面。這位風雨中篤行的“大家長”帶領著華人服務社走過創立的艱辛,跨過發展過程中遭遇的風波,邁向如今成立35周年的穩定。“堅持”,是他的座右銘;“簡單”,是他對生活的態度;“勤力”,是他落到實處的行動;而“溫暖”,則是他身邊人對他的真實感受。】
堅持:源自責任感
今年是華人服務社35周歲的生日,這個最初只是為設立托兒服務而創建的非盈利合作社,如今已發展成為涵蓋托兒服務、高齡護理服務、家居支援服務、就業培訓服務、社區房屋服務以及提供中文學習和藝術教育的大型綜合性多元服務機構。這家華人服務社,從1980年1月的籌備會議,到1981年3月8日以注冊合作社的形式成立,再到2010年根據公司法成為不牟利機構,35年如一日地在為澳洲華人提供多方面的幫助,這份堅持的思想精神和不放棄的信念,正是小編在同創社主席潘南弘先生的交談中,被其深深觸動的一面。
華人服務社35周年慶慈善晚宴 潘南弘先生(中)與著名僑領林輝源先生(左一)
“如今想來,最困難的并不是起初的資金不足,也不是(與政府打交道)的經驗不夠,而是從頭開始要做的每一件事,都沒有地方可以借鑒,全部都憑想象。”潘先生說。“包括當年為托兒服務申請多項政府撥款,從最開始討論,到服務社成立一年半,托兒中心的撥款仍然沒有著落,當時管理層好多人都灰心了。”這時的潘先生萌生了一個想法,服務社作為中介,幫助需要托兒服務的家庭,聯系有資質提供服務的義工。消息傳播出去后,不到4個月,申請服務的信箋從四面八方飄來。如此自發為社區服務的行為感動了政府部門,最終撥款獲得批準,在唐人街僑青社提供的臨時辦公室里,聘請了第一名全職的工作人員,來幫忙處理這些事務。
在服務社以這樣的方式運營了1年多,直到1984年,政府終于認定這個非盈利的機構是值得信賴的,重新審理了服務社的申請且最終批準。“我這個人呢,可能是性格使然吧,有種責任感,既然是決定要做的,就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即便是要移交給下一個人,我也不希望他接手的,是個爛攤子。”也許正是這份責任感,和潘先生的堅持,如今35周年的華人服務社,為社區為在澳華人提供多種便民的服務,也因此于2016年得到了全球僅有10家僑團才能獲得的殊榮:由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頒發的“華社之光”榮譽。
華人服務社高齡頤養院開幕典禮
勤力:“不要等,先做事”
“時間對我來說啊,就像以前快用完的鐵皮牙膏,總能擠出點繼續用。”從服務社創立至今,潘南弘先生一直在社內從事著不受薪金的工作,除了創會主席,還曾擔任主席長達25年,最近8年擔任義務執行董事。“我每天只需兩餐粗茶淡飯,現在這樣(失明后)去旅游也沒什么意義,沒有什么需要花費太多的地方。現在為服務社工作,也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環顧潘先生在華人服務社的辦公室,除了一整面墻的榮譽獎狀和一柜子的會刊,辦公桌前只有一部用于聯系的電話和打印機。而他的手機,是僅有一塊4平方厘米屏幕的諾基亞按鍵手機。每一個按鍵上,都貼著為方便視障病人使用的凸起按鍵,由于長年的使用,按鍵顏色都已變得斑駁。
華人服務社員2015年常年大會 資料圖
在華人服務社創立之前,他曾是新南威爾士大學機械工程的助教。由于工作時間有彈性,大部分服務社的工作,都是他在業余時間主導和推進完成的。“申請托兒服務時吸取了經驗,我明白要做成一件事,不要等,也不要輕易放棄,把能做的先推進,當機遇來臨的時候,就能把握住。”正是在這樣的信念支持下,華人服務社在1985年到1995年,在墾思區先后接手了第六街上從44號到50號的物業,為之后的托兒服務中心,高齡活動中心以及服務社的辦公室的建立,扎實了物業基礎。
在懇思的華人服務社總部 資料圖
在遇襲后,潘先生因受當時的董事會排擠,職務被暫停近2年。然而,他不為外界紛爭所擾,很快重新站起來,不僅在短時間內熟練掌握了為失明患者研發的電腦語音收發系統,還利用自己曾在廣播電臺實習時學到的拼音系統,很快熟悉了電子郵件的收發和新聞的“閱讀”。在從事服務社工作的這些年,潘先生說他學到了很多東西。“每一次在跟政府交涉,與業主協商,同銀行談判,都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溫暖:“出現問題時,他總會擋在前面”
“他經常凌晨3-4點給我回郵件,我有點搞不清他是沒睡,還是已經起來工作了。”已經在華人服務社工作了5年的90后金融部門的Lilian這樣告訴小編。“他一般只有跟人有約要談事情,才會來公司。有一次我載他來公司上班,早上9點左右,他在我車里睡著了,那個時候真有點心疼他。”在Lilian口中,潘先生是一位溫暖的“大家長”,“他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對我們卻很溫和。他在不斷充實自己的過程中,也為我們安排了多樣化的培訓課程,這點讓我很感激。”對他的尊重,不僅僅來自他這些年為華人服務社的貢獻,更是他35年義務勞動的堅持。“他涉獵廣,喜歡接受新鮮事物,跟我們幾乎沒有代溝。”
而去年9月份才加入華人服務社這個大家庭的Caesar告訴小編,其實自己對潘先生是敬畏的。“其實他對工作的要求,還是很嚴格的,只是他從來不會呵責你,而是耐心地一步步引導你達到他想要的目標。”與潘先生同為工程學院出身的Caesar,對潘先生在對工作專業度上的要求更是感同身受。“他會很明確地指出,項目中一些很細節的問題,我有時候會有還在上大學的感覺。”Caesar笑著說。“但是,他是我們最可靠的大家長。”有一次,Caesar載潘先生回家,被后面的汽車追尾,“我來澳洲這么多年,遇到這事兒還是第一次,潘先生一直陪著我告訴我要怎么處理,事情解決的時候已經天黑了。那個時候,我真的很感動,如果沒有他,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
聽說有人來采訪潘先生,幾位90后的華人服務社職員也爭相向小編講述他們跟潘先生的故事。“他是我的上司,卻更像父親,就好像風雨來臨的時候,他總會擋在我們前面。”剛剛結束培訓課程的張繩特地趕來,同小編分享他的故事。“最溫暖我的,是一次產品商討會,那個網頁平臺其實是我一手設計制作的,開會當天,我是最應該到場,向服務社領導們做匯報的。但是那天正好跟服務社安排的培訓課有沖突,我走進會場的時候,潘先生聽到我說話的聲音,馬上讓我回去繼續上培訓課。”而擔任潘先生的助手僅半個月的Robin則告訴小編,“他最喜歡跟我們分享他的人生經歷,他希望我們在他的每一段故事里,都能學到有用的經驗。”
澳洲主流報紙對潘南弘先生的報道 資料圖
小編后記:當潘南弘先生的助手在他的每一個動作之前,都要預先告知他,物品的方位,和可能發生碰撞的危險;當潘先生在受訪中不小心碰到采訪話筒時,臉上露出孩子一樣驚慌失措的表情;當他帶著微笑用平穩的聲音,講述著每一段令人揪心的過往。經歷了這些年的風雨,這位屹立不倒踽踽獨行的華人服務社創會主席,用他堅持的信念,勤力的行動和“溫暖”的人格魅力,感動著身邊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