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成立一周年”系列報道之二:
先行先試 廈門30項首創釋放自貿區發展紅利
新華網廈門4月19日電(王永剛 劉默涵)再過兩天,福建自貿區廈門片區就要迎來一周歲的生日。
過去的一年,這塊面積只有43.78平方公里的試驗田緊緊圍繞國家交給的建設任務,大膽探索,先行先試,一連串“首創”撲面而來。
截至目前,福建省自貿辦通報的160項創新舉措中,廈門片區有80項,屬全國首創的有30項:“一照一碼”在全國復制推廣,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被評為最佳實踐案例之一……
過去的一年,這30項全國首創改革紅利在廈門得到充分釋放,政府更加開明高效,企業減負增收,大量新興業態匯聚于此,進一步激發城市發展內生動力。
自貿區為企業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圖為一輛滿載保稅貨物的貨車由廈門自貿片區海滄保稅港區駛出。劉默涵 攝
改革按下“快進鍵” 政府提升服務效能
廈門自貿片區建設伊始,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王蒙徽就提出:“舉全市之力建設自貿試驗區”。
王蒙徽說,“舉全市之力建設自貿試驗區”并不是一句口號,它要求全市各區、各部門和各國有企業,找準自身定位,明確職責,開動腦筋,主動作為。
在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示范區的道路上,企業登記制度成為廈門首當其沖的改革著力點。
“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模式,因為涉及工商、稅務、質監三大政府職能部門,一度被認為是審批制度改革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這一藩籬,2015年3月26被廈門打破。當天,廈門率先全國頒發了“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的營業執照。
睿坤融資租賃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陳宏榮和7家企業負責人領到了第一批“一照一碼”營業執照。陳宏榮至今還能清晰回憶起當日領證的細節。
“我們提交材料不過才3天,證就下來了!”作為新政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為廈門轉變政府職能帶來的提效增速行點贊。在此之前,企業要領一張營業執照得面臨“三多”:準備多份材料、跑多個部門、過很多程序,至少等上18個工作日。
政府職能轉變為企業打開了便利的投資之門,廈門自貿片區納稅人數量也迎來井噴式增長。但是,記者在廈門市國稅局、地稅局的服務窗口走訪時,卻沒有看到熙熙攘攘的排隊現象。
“現在很多服務,納稅在網上就可以成功辦理了。”福建國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財務人員李霖向記者解釋說。
廈門市國稅局局長朱俊福告訴記者,過去的一年,廈門市國稅局利用“互聯網+”的思維,將稅控發票領用從實體辦稅服務廳搬到“網上”再到“掌上”,納稅人足不出門,隨時隨地可以申領稅控發票。2015年,已有超過192萬份發票通過全市統一的發票配送中心,免費送到納稅人手中。
除此之外,廈門自貿片區涉稅電子文書網上送達服務、稅收服務自助雙向電子取件模式等全國首創,進一步提升政府服務效能,豐富了企業的便捷體驗。
營商環境的改變,收獲企業的“用腳投票”。統計顯示,自揭牌至今年4月7日,廈門片區新增企業11480戶,新增企業數比自貿區成立前超出了5倍多。
一位消費者正在完稅食品區內選購產品 劉默涵 攝
創新挺進“深水區” 企業收獲真金白銀
口岸通關便利化程度,關系著一座城市港口、空港的競爭“軟實力”。過去的一年中,廈門自貿片區在推動通關便利化領域,做出了大量卓有實效的創新與探索。
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便是其中之一。
怡中公司是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改革的見證者和受益人。2008年,怡中公司入駐廈門保稅區做起了散貨拼箱的報關業務。企業負責人陳昌讀回憶說,散貨拼箱業務屬于二線報關,單票貨物進來后,整個柜子還要向海關再申報一次,等于要重復錄入兩次。報關還是項體力活,需要往返于碼頭、海關、檢驗檢疫等各個現場。
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改革實施以來,該平臺實現了“一個平臺,一個窗口,一次提交,一次辦結”,全程無紙化報關報檢,使數據申報簡化率達32.7%,申報效率提升50%以上,企業進出口貨物申報時間從原來的4個小時減至5-10分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1日起,廈門在去年的基礎上進一步減免企業在進出口申報環節報關報檢費用。據廈門市商務局測算,今年,廈門口岸相關減免費用將達到近4000萬元。
“單一窗口”接入的多項具體業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企業資金占用:實施關檢合作“三個一”,企業每個集裝箱可減少費用600元;全國首創分段擔保新模式,企業保稅展示交易擔保金支出由“月供”變“日供”,節約了50%的擔保金利息支出……
全國首創的進口酒檢驗檢疫快速通關模式、進出境郵件“移動式”通關模式、入境自用工業品“符合性驗證”模式等一系列通關便利舉措也在不斷釋放紅利,對于企業的減負增收,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利好。
今年3月23日,在廈門漢連物流有限公司的報檢辦公室里,記者看到業務員小吳熟練地登上“進口食品標簽咨詢服務平臺”為企業進口的葡萄酒提交了5份電子版標簽資料。
小吳說,“進口食品標簽咨詢服務平臺”解決了進口酒標簽“備案難、整改慢”的問題,是廈門自貿片區又一項全國首創——“進口酒檢驗檢疫快速通關模式”的重要一環。
“快檢模式”啟用以來,廈門自貿區進口酒平均通關時間縮短近10個工作日,數百家酒類進口企業從中獲益。
企業進口酒類的積極性最能說明問題。來自廈門檢驗檢疫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廈門自貿片區共進口酒1.79億升,貨值2.35億美元,同比增長108.1%和80.8%,進口酒量位居全國第四。
發展擘畫“新藍圖” 城市增強內生動力
廈門自貿片區一連串的全國首創里,帶起了一大批新興產業。融資租賃、飛機發動機維修、進口展示、跨境電商等高端服務業,成為廈門經濟轉型升級的內生動力。
飛機租賃已然成為廈門的一張“名片”。4月16日,一架噴繪著“深圳航空”的空客320飛機,從德國漢堡飛來,降落在廈門高崎國際機場,它標志著廈門異地飛機融資租賃業務實現落地。
廈門自貿片區掛牌以來,人行廈門中心支行在融資租賃等方面進行全國首創創新。截止目前,廈門自貿片區已有多家企業受益,并開展進口飛機融資租賃和經營性租賃兩種租賃模式,累計租賃引進飛機23架,實現進口額17億美元。
廈門全國首創的一體化監管制度,也在助推飛機及零部件維修業務的騰飛。
廈門太古飛機工程有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和維修能力最強的飛機工程服務基地之一。為了提升廈門太古的市場競爭力,廈門海關實施一次性備案、集中擔保、集中報關、無紙通關、隨報隨審即審即放、客帶貨快速通關驗放等便捷舉措,實現一體化聯動監管,滿足航空維修發展需求。
如今,廈門太古公司內的保稅倉庫里,存放著十幾萬種可能用到的維修航材。便捷通關舉措下,工作人員每天分7個時段把所需的航材送往各個維修機庫。2015年,廈門太古飛機進場維修架次同比增長28.7%。
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廈門將力爭打造成全類似美國邁阿密的亞太航空金融與技術服務中心。
進口展示、跨境電商方面的全國創新,也推動著廈門經濟的轉型升級。截至目前,廈門片區現有進口商品展示交易平臺企業24家,開業16家。自貿片區內O2O電商模式如火如荼,“海淘優品”“陽光海淘”和“跨境網”等多家電商企業已與海關等監管部門實現聯網,“食品、保健品、化妝品、母嬰用品……通過跨境電商直購平臺就能輕松買到,自貿區建設也成為一件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事。
“跨境電商是自貿試驗區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廈門片區計劃建成跨境電商產業基地,依托福建、廣東的制造業優勢,優化分工、高效合作,使之成為華東南跨境電商產業龍頭,打造片區又一千億產業鏈。”廈門片區管委會財政和金融服務局局長練更生說。
經濟新常態下,面對結構調整期和增速換擋期,廈門自貿片區堅持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雙輪驅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廈門自貿片區這片熱土上蔚然成風。
尤為一提的是,過去一年中,廈門自貿片區依托背靠臺灣海峽地理優勢,對接臺灣高科技產業,吸引臺灣創客來廈創業發展,“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成為制度創又一成功典范。
44歲的臺灣創客柳智騰說,在這里臺灣個體戶進駐無需外資備案,辦公場地第一年免租金,每個月還有1000元的住房補貼,這些創新政策保障使他安心生活、創業、尋夢。
推動兩岸往來、促進“海絲”合作是廈門自貿片區的不懈追求。
去年8月16日,全國四大自貿試驗區中,首條直達歐洲的班列——廈蓉歐班列從廈門海滄出發。這條線路通過對臺灣和東盟的連接,把海上絲綢之路和路上絲綢之路形成一個閉環。
一系列振奮人心的案例和其背后延展的靚麗數據,給出了這樣一個具有說服力的結論:這座東南沿海的城市,正在我國新一輪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浪潮中煥發勃勃生機。